本报讯 (通讯员 王浩)近年来,我市在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持续用力,强化工作措施,注重工作质效,进一步织密助力乡村振兴医疗保障网。

抓督导帮扶促责任落实,凝聚医保系统合力。一是主要领导靠前抓。市医保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先后到宜君县尧生镇、棋盘镇、马坊镇等10余个乡镇和30余个行政村,调研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门诊“两病”、医疗救助等政策落实情况,实地查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对医保政策和医保系统的熟练程度。二是党组成员分片抓。局党组成员每人包抓一个区县,常态化督导困难群体参保、医保待遇落实、动态监测预警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三级经办服务体系人员经费等基层急难愁盼问题。三是业务科室对口抓。局机关业务科室、局属单位对口包抓区县医保部门,围绕重点任务开展日常督帮,及时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指导区县查漏补缺。四是区县部门延伸抓。各区县医保部门成立医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小组,班子成员、业务科室分别包抓辖区内乡镇、社区,开展全覆盖检查督帮,推动政策、任务双落地。

抓政策优化促待遇提升,强化托底保障功能。一是优化参保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宽参保资助范围,除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外,将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全部纳入参保资助范围,2024年对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个人缴费部分定额资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40元。二是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叠加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30万元提高到43万元,将门诊紧急抢救纳入报销范围;将门诊慢特病病种由原来的31种扩大到50种,待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三是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救助限额由原来不低于2万元提高到不低于3万元,对于特困人员、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不设最高支付限额;在基本医疗救助之后新增二次救助,救助对象经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当年累计超过1万元的,按照50%比例给予二次救助,年度救助限额为2万元。2024年全市享受医疗救助26955人次,救助金额2726.94万元。

抓宣传培训促能力提升,紧扣待遇政策落实。一是多形式集中宣传培训。2024年市医保局先后组织了10余次集中培训,对防返贫监测预警、医疗保障巩固衔接、医疗救助等政策进行重点解读;各区县通过集中培训、发放宣传册、入户走访宣传等形式不断提高医保队伍业务水平和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二是面对面进行业务指导。市区两级医保部门业务骨干分别深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排查医保系统使用情况,指导村医登录医保系统,讲解政策标准,现场演示医保结算系统操作流程。三是上下级加强业务交流。市级医保部门常态化开展业务传帮带工作,抽调区县业务骨干分批到市级医保经办部门、基金中心开展业务轮训,在实战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抓监测质效促精准帮扶,实现数据闭环管理。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长效机制,对监测对象、监测标准、监测方式、结果反馈、精准帮扶进行全流程统一规范。制定年度全市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将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筛查预警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强化动态监测。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和脱贫人口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1万元的,纳入医保部门因病返贫致贫监测范围。对城乡居民中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2.6万元的,纳入医保部门的因病致贫监测范围。二是密切信息交互。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每月向民政、乡村振兴部门推送监测数据,两部门核查认定后及时将纳入特殊困难群体范围的人员推送至医保部门,医保部门进行精准帮扶。2024年将符合条件的667人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医疗保障监测预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