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的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CEO陈杰一早就忙碌起来。清明前后,芡实即将育苗,新一轮种植周期要开始了。201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子承父业”,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当地芡实种植的“土专家”,陈杰只用了5年。
车桥镇芡实种植面积达3.5万亩,目前已形成多个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芡实种植在这里并非新行当,但如何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剥了壳的芡实就像削了皮的苹果一样娇嫩,表面很快就会氧化发黑。”陈杰带领记者走进全自动低温加工车间,只见一颗颗芡实果肉经过清洗、沥干、铺平后进入-120℃的液氮悬浮速冻机,实现极速低温保鲜,再经过镀冰池披上一层“冰衣盔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芡实的口感和卖相。去年,这条由陈杰团队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鲜芡实液氮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可实现年加工鲜芡实200万斤。
走出车间,两侧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和冷库即将投入使用,车间内压苞机、冲籽机、去涩机、全自动分装机、真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一应俱全,仿佛蓄势待发的士兵,只待芡实丰收季一展身手。
在陈杰的创业团队里,95后占了一大半。担任办公室助理的“农二代”邰建元,除了日常帮助父母打理300亩芡麦轮作田外,还负责田间管理和收集整理试验田数据,实验数据和成果将和车桥镇219户芡实种植户共享。在他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种田方法,如今科技种粮才能端稳‘饭碗’。”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这群忙活在芡实行当的95后新农人敢想敢干,不断为这片土地带来惊喜。2020年攻克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效率是手工剥壳的10倍;2021年制定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领当地芡实标准化种植;2022年引进特殊低频极化电场保鲜和带状开沟移植技术;2023年引进2个高产芡实新品种,亩净利润提高13%;2024年建成国内首条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
瞄准产业发展瓶颈,团队下一个“五年计划”逐步铺开:育苗和移栽机械化技术、高产新品种培育、芡实烘干技术、无水去皮剥壳流水线加工技术依次被写上攻关日程。
如今,该公司自有芡实基地已达2870亩,加工厂房4800平方米,生产线2条,年销售额7000万元,累计带动群众就业2600余人,每年户均增收1.8万元。“我们有信心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舞台、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陈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