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明朝末年,袁了凡,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已届暮年,颐养天年之际,仍旧秉持着青春时的习性,时常面对墙壁,沉思己过。
回首往昔,他心潮澎湃,遂萌生将生平阅历镌刻成文,作为家族瑰宝,传承给膝下之子。起初,此书名曰《训子文》,后为了点亮世间万千灯火,更名为《了凡四训》。
作为儒家典籍中的璀璨明珠,它穿越时空的枷锁,触动了全球无数心灵的琴弦。其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之语,犹如晨钟暮鼓,深深撼动了我心。
阅读《了凡四训》,方悟:命运非铁律,万事皆因缘际会。
世间仅有一种命运:知命而认命。袁了凡,本名袁学海,自幼家境贫寒,稚龄之时,父爱如山轰然倒塌,唯余慈母以羸弱之躯,艰辛哺育。贫寒之家,难以支撑科举之路,遂从医以自给,兼济苍生。一日,他背负药篓,邂逅于慈云寺内一位仙风道骨、姓孔的高人。
高人自称得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真传,一番端详,掐指一算,对袁学海断言:“仕途之人,明年即可高中,何不重拾书卷?”继而,将其未来仕途之路,科考名次,乃至子孙缘浅,一一言明。
袁学海半信半疑,却终被命运之轮牵引,重返儒林。次年,秀才及第,而后人生轨迹,竟与高人预言丝丝入扣,读书、为官、无嗣……心态若镜,映照世界之姿;行动如风,塑造生存之境。袁了凡深信命运既定,万念俱灰,以为人生已失色彩,一切皆为定数。梭罗曾言:“听天由命,乃绝望之验证。”荣格亦道:“潜意识未觉,即为命运。”世人常以无力改变为由,放弃挣扎,此所谓命。
然则,真正改写命运之笔,不在机遇,而在心念。彼时的袁学海,尚未悟透“命运由己创”之真谛,唯静待宿命降临。
知命不认命,唯心所造。袁了凡认命之后,日复一日,静坐参禅,书卷不展。1569年,他步入国子监,求学之前,特地前往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禅房内,二人静坐三日三夜,默然无语。袁了凡之定力,令云谷禅师惊叹不已。
毕竟,心不静者难为之,妄念纷飞者更不可为。袁了凡心如止水,三日如瞬,无丝毫波澜。禅师好奇询问,袁学海便倾诉了与孔姓高人的邂逅,以及命运既定之感。
禅师闻言,缓缓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世人皆被命运枷锁束缚,却不知钥匙紧握手中,只待一念之间。凡夫俗子,心念起伏,善恶交织,造就各异命运。命运虽有定数,然对大善大恶之人,却如浮云掠过,难以羁绊。一旦心门洞开,人生便焕然一新。
袁了凡掌握了命运之钥,勤勉向学,广行善举。次年礼部考试,孔高人预言其名列第三,而他,却以榜首之姿,打破了命运的桎梏。努力耕耘,希望之花终会绽放,命运之轮亦随之转动。
我命由我不由天。觉醒之人,于日常点滴中,皆能觅得重生之机。云谷禅师的点化,让袁学海更名为袁了凡。他修身养性,广行善事,投身教育,传播儒家智慧,培育英才无数。
同时,他心系苍生,积极参与地方治理,为民谋福。袁了凡以实际行动,颠覆了既定的命运轨迹。他不仅老来得子,更率军抗倭,实现人生价值,其后人生,几乎全然偏离了孔先生的预言。命运之舟,或因一人、一语,而驶向未知彼岸。若无云谷禅师之启迪,袁了凡或许仍困于小知县之职,无嗣而终。
禅师一言,让他顿悟:命运由己造,福报自求来。命运好坏,皆由心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史铁生有云:“命运予取予求,人无力抗拒。”又言:“性别天定,无法更易。”富贵功名、兴衰荣辱、福祸成败,半由天命,半由人为。如水之流、气之浮,无定式,亦无终局。故命无定格,唯变不变。
《了凡四训》有言:“过往种种,如昨日死;未来种种,如新生来。”思想引领行为,行为铸就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执着于既定命运,则宿命感深重,人生愈发无力与痛苦。唯有向内探索,勇于成长与改变,命运方能成为变量。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方为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