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寺之智
智通寺之智
吴名岗
世人多自以为聪明,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看来,这不过是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聪明,实乃不智。所以他写“智通寺”,以图通世人之智。
01
不耐烦
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写道:
贾雨村这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联对: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道:“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剎,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便不在意。及问他那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贾雨村对这“智通寺”一知半解,从他想到“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看,他对联句还是有所理解的,毕竟是进士出身,且被革职的官员。再看他对老僧的“不耐烦”,正是其教训尚浅,智尚不通,所以才有后来贪赃枉法的贾雨村。
02
山环水旋
既聋且昏,齿落舌钝
先看这“智通寺”的环境,是在“山环水旋”之处。这“旋”字有味,所谓“山不转水转”是也。天地万物是在不断的回转之中的,是与那“想回头”相映的。而在这绿水翠竹间却是一座破败的寺庙,想当年,庙宇也应该是富丽堂皇,至少是清洁修整的。
寺中龙钟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说明僧人年事已高,阅历深厚 ,是个看破红尘之人。
真正点化世人的是那副14字的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说的是富人。穷人缺吃少穿,眼前无物,只有富人才“身后有余”。“身后有余”是伸手所得,因为“伸手”才有余。因为伸手得利惯了,所以才“忘缩手”。
“缩手”亦即“抽身”、“退步”。
在第五回:《曲演红楼梦》中,元春的曲子《恨无常》写道: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需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就是贾政夫妇“忘缩手”的牺牲品,所以女儿在死后寻告父母“需要退步抽身早”,以免除祸殃。从元春的歌词看,贾家被抄的主要原因是由贾政送女进宫,参与了宫中内斗所引起,所以才有这样的歌词。这也表明“智通寺”是全书的主旨之一。
“伸手”与“缩手”相对。我们常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伸手”是取不义之财。“缩手”也叫“收手”,就是把手收回去。我们看新闻,总会说某贪官,在十八大之后,仍不收手。
联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从现实看,那些贪官家中的钱财用不完,搬不动,党的教育天天讲,腐败官员天天被抓,即使忘了,也应该被提醒。他们为什么不收手?利令智昏,他们因贪利而昏,而不智,不仅坑国家害民家,而且最终害了自家,害了老婆孩子、父母家人。这些人的贪婪,正象甄士隐说解《好了歌》所说:“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治疗这些贪利忘义,“忘缩手”之人的办法,就是“眼前无路想回头”,“想回头”亦是“抽身、退步”。那些“身后有余”者,并不是天生的,他们的“有余”,或是他们自己伸手所得,或是祖上伸手所得,如果及时缩手,也许还能有救,继续不收手,那就只有“被捉”了。
懂得“眼前无路想回头”,懂得“退”,懂得“缩手”,智就通了,也就读懂了曹雪芹写“智通寺”的真正用心。下文写贾雨村、写贾家、写王熙凤“弄权铁监寺”都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03
亢龙有悔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其实《红楼梦》之“智通寺”讲的是个“伸缩”、“进退”的哲学问题。
《周易·文言》解《乾卦》之“亢龙有悔”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只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 正者才算是“智通”,才算是真正的智者。人有私心,伸手容易,缩手难,进取得意,退步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美国在全世界到处伸手、长臂管辖,现在需要它退缩了,但是难啊!
有关“智通寺”这段百余字的文章,在110多万字的《红楼梦》中不过万分之一,但却事关《红楼梦》主旨,此处不过是点题,后面的文章都围绕“身后有余忘缩手”展开。
【版权说明】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吴名岗
微信/ dongzhu1968
投稿 / 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