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深秋,河北兴隆县朱家洼的玉米地里,46岁的朱海清正弓着腰薅草。突然,村长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田里:"海清!快回!你家来大官了!"



【历史背景:据《冀东抗战史料》《李运昌回忆录》及兴隆县党史记载】
朱海清望着村口扬起的尘土,心里直打鼓。六年前母亲临终前,才告诉他父亲朱殿昆是八路军交通员,1942年被日军杀害。这个秘密像块烧红的炭,在他心里烙了整整六年。
推开斑驳的木门,朱海清看见一位白发老人正抚摸着院中的老槐树。四目相对的瞬间,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泪光:"冰儿,你娘......"
"您是李运昌司令?"朱海清脱口而出。这个名字他从小听到大,母亲总说"李司令是咱穷苦人的大恩人"。
李运昌颤抖着握住朱海清粗糙的手:"孩子,我找你们娘俩四十年了......"老人的思绪飘回1943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带着300多名战士被7000日伪军围困在五指山。唯一熟悉突围路线的交通员朱殿昆已牺牲,形势万分危急。
"李司令,跟我走!"挺着八个月身孕的张翠屏突然出现在指挥部。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农妇,此刻像座巍峨的山:"大石憋砬有条秘密通道,除了我男人,只有我知道。"
零下20度的寒夜,张翠屏带着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跋涉。当他们来到30丈高的绝壁前,所有人都倒吸冷气。孕妇却解下绑腿,将300条布带连成绳索:"我先上!"
她像只灵巧的岩羊,在冰缝中艰难攀爬。战士们看见她隆起的腹部几次撞在岩石上,鲜血顺着裤脚滴落,在雪地上开出朵朵红梅。当最后一名战士拽着绳索登顶时,张翠屏已昏死在血泊中。




"孩子生在冰面上,我给取名冰儿。"李运昌抹着眼泪,"你娘不让我们留联系方式,说'打鬼子是本分,不是功劳'。"
朱海清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反复摩挲的铁匣。他冲进厢房,翻出那个被烟火熏黑的匣子。李运昌颤抖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欠粮条——1942-1945年间,八路军战士在朱家吃饭写下的7000多斤粮食欠条。
"娘说这些是八路军的信誉,不能换粮食。"朱海清哽咽道,"去年收拾遗物时,我按乡亲们说的,把这些和路线图都烧给娘了......"
李运昌突然捂住脸痛哭起来,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此刻像个无助的孩子。他颤抖着从兜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半截断枪:"这是你父亲牺牲时握着的枪,当年突围成功后,我就发誓要找到你们......"
夕阳的余晖洒在农家小院,朱海清看着墙上母亲的遗像,终于明白了她生前常说的那句话:"冰儿,咱朱家的脊梁骨,是用太行山的石头做的。"
如今,大石憋砬的岩壁上,仍留着当年绳索摩擦的痕迹。每当山风掠过,仿佛还能听见那个孕妇在风雪中呼喊:"跟上!快跟上!"



作品声明:取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