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夕阳余晖散尽,刘小龙和朋友们相约来到距离北京市区30公里外的门头沟,开启一年一度的大型“数星星”活动——梅西耶天体马拉松。对天文爱好者来说,“梅西耶更像一个口号,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看看谁能在一晚上对着星表,找出最多的梅西耶天体。
3月29日,是一个天气不错,不受月光影响的观测期,20多个朋友从各处聚集而来,架好设备,准备开始用一晚上时间,找寻那110颗深空中的天体。
3月29日,7点刚过,大家架好设备准备追星。刘小龙摄
“有些人熬半宿,有的要熬整宿。”从2018年开始追梅马的刘小龙告诉封面新闻,“其实我们并不在乎谁找到最多,重要的是一群爱好者聚在一起的交流。”
追逐梅西耶天体 天文迷的心头好
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1730—1817)在寻找彗星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模糊暗淡的天体。这些天体被编写成为《星云星团表》,以字母M开头,包含了103个天体,又经过后人发现补充,增加至110个天体,形成了现在的《梅西耶星云星团表》。这些天体包含弥散星云、行星状星云、疏散星团、球状星团和星系。后来,在深空中寻找梅西耶天体,成为天文迷的一大盛事。
去年,梅马期间,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78岁的广西老人李业荣,这位退休后重拾天文梦的高校老师,用3年时间拍下了110颗梅西耶天体,那些在晴朗春日里在李业荣老人相机中留下身影的深空天体,有的深邃,有的可爱,有的浓烈,有的淡然……像极了夜空中的精灵。“我今年79岁了,可能不能在野外站那么久了。”李业荣告诉封面新闻,梅西耶星表拍完后,他正在拍摄下一个星表——作为补充梅西耶和科德维尔星表缺失的“天文隐藏的珍宝”星表。
梅西耶星表 摄影 李业荣
“喜欢梅马的人,都是长久的喜欢。”刘小龙说自己还只有7、8年的追星史,而自己圈子里的其他人,已经追了30多年。“我工作在自然保护区,不拍星星真的浪费资源啦。”
0度追星“热”
“梅西耶的观测是必须是一个晴天,农历初七前或二十三以后,春季3月底到4月初,这时候没有月光干扰,最适合观测。”刘小龙告诉记者。“我们群有好几百人,有兴趣的人在群上一招呼,就立马组了团。”
摄影 刘小龙
3月29日晚7点多,门头沟山里的温度0度,可这并不能阻挡追星族的热情,每个人早早架起了设备。
“一晚上一般能找20多颗,不费劲。特别适合小孩找,这种活动很多家庭喜欢带孩子体验,小孩子获得感就特别强。”刘小龙告诉记者,梅西耶天体中最有名的是M42猎户座大星云,这个最出片的星云,鲜艳得动人心魄。拍摄需要长时间曝光,出片得好几天。
追星!梅西耶马拉松开跑
守护深空这块净土
星空是奇幻的。“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刘小龙的工作是做鸟类兽类的统计,白天进行,因为离家远,晚上住在保护区的他就有了大把的时间看星星。
去年年底,国家发布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保护和修复候鸟迁飞通道。
“现在我的工作和暗夜保护又有了关系。”刘小龙说,不管动物和植物,都有昼夜节律,对于候鸟来说,夜间迁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因为许多鸟类选择在夜间飞行以利用较为稳定的空气条件和较少的天敌干扰。“如果我们在候鸟迁飞通道的保护措施中,加强减少光污染等暗夜保护措施,守护深空这块净土,也是对野生动物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