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放弃高薪,选择成为食堂阿姨”
提到北大,大家都不陌生,这所学校不仅难考,它的硕士研究生更是竞争激烈。
有一位26岁的北大硕士毕业生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没有选择传统意义上的“体面”工作。
而是拿起锅铲,系上围裙,留在学校当起了“食堂阿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这位学霸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的家人知道后又是什么反应呢?
这位黄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硕士。
刚毕业时,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尝试过互联网实习,也进过大公司工作。
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里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摸鱼打发时间。
实际上,每天繁重的KPI指标推着她前行,如果完成不好还会被领导批评,她无法适应这种内卷的大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还是觉得不合适,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这份工作。
她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承认自己的抗压能力一般,更倾向于用体力劳动来代替脑力消耗。
简单来说,她希望下班后不再被微信消息打扰,不用时刻关注微信群里的动态,不用频繁回复“收到”。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回到了母校,在北大的食堂开启了自己的新旅程,成了一名餐饮管培生,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黄妈”。
她告诉媒体:“这是我喜欢的工作,也是属于我的舒适圈。”这段时间让她感到非常开心。
黄女士的主要工作是轮岗体验,负责食堂阿姨的各种事务。
每天早上五点,她和其他员工一起洗菜、切菜、打饭,高峰时段还要应对学生的各种需求。
刚开始的时候,她并不习惯从早站到晚的体力活儿,但对她而言,这些辛苦只是睡一觉就能恢复的。
她并不满足于仅仅配菜和打饭。
她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努力成为食堂经理,并将自己所学的健康管理知识和营养学知识融入其中。
她还推出了健康餐窗口,比如芥菜、豆腐、红烧鸡块等少油、少盐、少糖的营养餐。
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在北大食堂打造一片中式轻食试验田。
有人替她的父母感到不值,认为他们花了几十万培养了一个食堂阿姨。
“你虽然自由了,但父母的付出不该被辜负,你不应该浪费自己的学识和青春。”
黄女士坦言,她来自一个贫困的小村庄,每次回家总会有人问她在北大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当老师。
正因为这个选择,她父母整整半年没有和她说话。
据了解,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公交车司机。
他们原本希望女儿能走出他们的老路,凭借优秀的成绩找到一份比他们强得多的工作。
没想到,女儿居然选择了当食堂阿姨!
网友们却表示能够理解她的做法。
有视频提到,她的一些博士同学也有类似的想法,特别能理解她。
读博之后,他们深刻体会到脑力活动的疲惫,现在甚至觉得体力劳动是一种解压方式。
每次放假回家,她都会主动要求帮父母干农活,小时候曾发誓再也不碰庄稼,但现在回家都会下地干活,跟爷爷一起劈柴生火。
尽管身体很累,但心灵却得到了放松。
她现在有个愿望,就是博士毕业后去摆摊,卖冰箱贴、菜煎饼、淀粉肠或者烤冷面,至于以后的事,她不想多想,只想先去摆摊。
评论区也有很多人留言,说想开个小卖部,天天看店,这样就不需要动脑筋了。
脑力劳动是最累的,研究生几个月的研究成果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否定,重新开始,焦虑抑郁。
还有网友道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道理,脑力和技术活就像耗尽了精力一样。
还有大学生提到写论文的经历:“一想到要写论文,宿舍就变得更干净了,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从来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勤快!”
回忆起当初写论文的日子,一想到要写论文就头疼,头发大把掉,宿舍每晚灯火通明,无数复印件和草稿铺满了整个房间。
也有网友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宁愿做脑力劳动,连续干半个月农活后,脚都抬不起来了,实在受不了。
各有优劣,想法不同。
有些人追求“体面”的高薪工作,每天忙碌奔波,休息不好,还得完成每日的任务量,时不时加班。
另一些人则不想那么累,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但每天开开心心上下班,不用担心加班,也没有烦人的任务量。
只需要每天按部就班,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很枯燥,但他们也不会轻易改变。
如今找工作不容易,更何况想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且“体面”的高薪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骂她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赞她清醒。
认为她作为一名高材生,不应该就此止步,应该有更好的发展,为国家做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贡献。食堂阿姨不需要高学历,门槛相对较低,觉得她占用了资源。
这些“高学历”的标签,老一辈对“体面工作”的执着,需要打破所有世俗观念。
之前有视频提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眼界变高了。
“我是一名大学生,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什么要去奶茶店打工,凭什么让我送外卖?”这类声音层出不穷。
而“黄妈”留校当食堂阿姨是非常勇敢的举动,她为自己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
打破了人们对“学霸必须高薪”的刻板印象。
目前,“黄妈”已经辞去了食堂的工作,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布日常饮食的视频,分享《如何健康饮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