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据三联生活周刊,26岁的黄女士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她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被学生亲切的叫做“黄妈”。黄女士分享,从早上到下午1点闭餐,基本上没有坐着的时候。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

当“北大硕士”与“食堂阿姨”放在一起,像投入深潭的两颗石子,激起的不仅是惊诧的涟漪,更折射出社会对职业价值的固化认知。当26岁的黄女士脱下硕士服换上食堂工装,这个看似突兀的选择,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划破了横亘在职业选择中的种种偏见与傲慢。

在这场全民热议中,人们争论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职业的选择对错,而是对“知识变现”范式的根本性怀疑。当高学历人才走出既定的精英轨道,就认为是投入的不划算,而个人的爱好与热情往往被忽视。其实,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包容的表态,更应是一场祛魅仪式,剥落附着在职业选择上的身份枷锁。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职业鄙视链如同隐形的蛛网束缚着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互联网大厂的写字楼与高校食堂操作间,在世俗评价体系中被粗暴地划入不同价值维度:前者象征着智力变现的殿堂,后者则被视作重复劳动的围城。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划分,将职业价值异化为社会地位的计量器,却遗忘了工作最本质的意义——它是承载个体生命体验的容器,而非装点身份的门楣。

当黄女士坦言“更想吃体力的苦”时,实则是选择将生命能量投向能触摸到真实回响的领域,揉面的力度决定馒头的松软,火候的掌控关乎菜肴的滋味,这种即时可见的劳动成果,恰是治愈现代性焦虑的良药。

在“35岁危机”“内卷”“躺平”的喧嚣中,黄女士的选择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她既未屈从世俗的“体面”标准,也未放弃职业发展的追求。

“北大毕业生就该……”的句式,本质是教育功利主义的遗毒。当人们惊叹于名校学子卖猪肉、送外卖、做正骨师时,恰恰暴露了对教育本质的误读。大学教育不该是职业训练营,而是思维锻造场。黄女士将健康传播知识融入食堂管理,用专业视角改善学生餐饮,正是教育价值的最佳注脚——不是知识对应岗位的机械对接,而是思维品质对生活场域的全面渗透。

当我们在职业选择的坐标系里,不再简单以脑力/体力、白领/蓝领、光鲜/平凡来丈量人生价值,方能理解,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维度里,找到安放生命热情的坐标。毕竟,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而文明的真谛,正在于让每个“不合常理”的选择都能从容生长。当社会能包容博士送外卖、硕士当宿管、海归做月嫂,才真正抵达了文明应有的温度。

就算我们用非常功利的想法去看黄女士的选择,其实细究也是不错的。以黄女士的学历和爱好,她会永远是一个食堂阿姨吗?不能做食堂管理部门的领导人?不能上升为北大后勤部门的领导?北大后勤部门的领导算不是社会的中产阶层?而北大后勤部门有没有油水?有没有“35岁焦虑”?这个选择并不比在大厂忙于KPI差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