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师寄语
宗教与哲学,两者的方向一致, 都是要探寻最后的真理或真相,只是方法不同。
宗教的方法是信仰,只要信徒坚定地相信,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而哲学的方法是理性,哲学家们敞开心胸,不断提问,希望通过逻辑思考找到言语无法描述的东西。
总之,宗教和哲学是探索生命意义的途径,是应对人生无常与挑战的重要智慧源泉。
2025年3月23日,傅佩荣老师应邀出席耶鲁创新学者第三期课程,为学员们带来一场精彩演讲。
傅老师以跨文化视野探讨了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核心思想,从儒家“人性向善”到道家“道法自然”,再到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原罪观念”,展现了中西方哲学对超越性与意义的永恒追求。
国学馆特推出演讲内容节选,与各位好学的朋友分享:
很高兴见到大家!
我接受这次邀请,是因为耶鲁大学是我的母校。1980年到1984年期间,我在耶鲁大学读书,这四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四年。那种学习压力很难想象,光是语言就要考过了法文、德文,之后因为写论文转回研究中国哲学,又被要求考日文,课业相关要求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你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你这一辈子绝不会自卑,当然也不会狂妄。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世界上讲学问的人多之又多,但至少你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那么,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宗教与哲学》,这是我从未讲过的主题,却是我长期研究的领域。
宗教与哲学并非外来的
说到宗教哲学这一块,我们先从明朝末期的一位学者说起。
他是我所了解到的中国整个一代一代下来,朱熹之后最有学问的人,叫作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补充: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
这里所谓最有学问指的是什么?就是说,对古代三部经典《诗经》《尚书》《易经》有深入钻研并留下著作,同时在儒家、道家至少一个方向有全面的论述,才算得上有真学问。
王船山一生致力于儒家研究,对道家也造诣颇深。但他一辈子对于佛教等宗教都很排斥,他认为佛教是外来的,跟我们本土的传统不能够完全相融洽。
王船山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万物生死的看法:生者,天地之仁也;杀者,物之量穷而自槁也。
他提到天地之仁是万物出生的理由,但是不要忘记,万物也死死不息。万物为什么不断地消失呢? 就是它的体量、质量、重量这些都有限制,最后自己枯槁消失了。
这个解释避开了超越界,显然不够圆满和理想。
难道儒家、道家真的没有宗教的元素吗?
你要有足够的研究就会发现:后代中国所传的儒家和道家其实并不是真正原始的儒家和道家,也就是汉朝以后的儒家和道家,基本上都没有抓住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核心观念,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大的遗憾。
中国人在春秋、战国乃至先秦时代,对于宗教的观念与今天大相径庭。他们尚未形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教堂、寺庙等宗教建筑的概念,而是更多地拥有传统的信仰体系。
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在古代,道教的运作可以追溯到类似萨满教的传统,那时候有各种巫术,能帮人们解除民间的灾难、痛苦和疾病,但就是缺乏理论基础。到了春秋末期,老子发展了他的思想,然后道教就把老子、庄子吸纳进去,有了理论支撑,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道教。
我接着讲你就会明白,我们谈的宗教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究竟何为宗教?
什么是宗教?宗教就是信仰的体现。
什么叫体现?体现就是把信仰具体实现。
既然谈到具体实现,那所有宗教都一定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出现的。
那信仰又是什么呢?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
注意,这里的关键是“关系”二字,是人与超越界的关系。
那什么是超越界呢?
这是我们今天上课首先要掌握的概念,也是围绕整个课堂的概念。不理解超越界,就别谈宗教,因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信仰的体现,而信仰的核心是人与超越界的关系。
不理解超越界,别谈宗教
超越界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存在。我们的经验,比如看、听、触摸,还有理性思维,都无法真正触及或理解超越界。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经验和理性都抓不到超越界,那我们怎么知道它存在呢?这就像问一个信徒能不能看到上帝,或者能不能完全理解上帝是什么,他们可能也说不清楚,但依然选择相信。
我的看法很简单,超越界存不存在,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确定。
可是,当我们想要追问人生最根本的意义时,超越界就显得必要了。它就像一种终极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和自然界为什么存在,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
打个比方,今天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诺贝尔奖,很多人喜欢说看到没有,这就是中国之光。奥运会中国人得到冠军,我们也会说这是中国之光。光的目的是照亮黑暗,虽然你捉摸不到,但这就是一种超越。
我们再进一步解释,你会更容易理解。
我们判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个流派是否值得深入研究,只需问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哲学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个既非自然界,也非人类的重要概念?若存在这样的概念,该哲学便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如果没有,学了也没有意义。
为什么?
以孔子为例,50岁之前,孔子与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潜心研读六经,期望通过学识在政治领域有所建树。直到50岁悟出了“五十而知天命”,51岁他开始从政,从鲁国中都宰做起,在短短五年内一路升迁至代理宰相。
也就是说,孔子50岁知天命之后,人生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论语》最后一章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意思是若不知天命,就无需追求君子之道。因为成为君子要坚守原则,过程很艰难,为正义和善牺牲生命也值得。
其实,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天命观,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关键。只有理解生命的意义,才会在必要时选择牺牲,否则就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天命就是超越界,它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类界。
老子的“道”就更不用讲了,即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类。
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只有两家值得学习,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
那么,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呢?
我们就要先看宗教的条件,这两家是否满足,一共有五个:
第一个条件是教义。简单说就是不跟你讨论,直接宣布真理。比如佛教说四大皆空。
第二个是仪式。宗教一定有仪式,注意仪式的背后一定是神话。神话是有关神明(代表超越界)的故事,仪式是演出这些故事,必须两相配合。
第三个是戒律。戒律目的在于规范信徒的言行,尤其是内在的心思与动机,以求走向超越界。值得一提的是,宗教的戒律跟一般的法律不一样,法律只看行为,戒律不一样,就看四个字——起心动念,比法律更为严苛和深刻。
第四个是教团。神职人员或僧侣阶级,经由适当培训,可以传播教义,执行仪式,督促戒律。
第五个是理性解说。如神学与佛学,须以理性说明,阐明宗教的道理,使其得以传扬和推广。
宗教又有三大类型:圣物型、先知型和体验型。事实上,宗教往往兼具这三点特色,只是重点或比重有些不同。
第一种圣物型。圣物型比较好理解,也就是神明所在之处为自然物(石、河),有生物(木、牛),活动(圣舞)。各宗教皆有圣地、圣物以响应人类较为原始也较为具体的需求。
第二种先知型。比如基督宗教,耶稣基督降临后,首先宣告说,我来告诉你们,你们要悔改,又说人生的福音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升天。
第三种体验型。体验型就是以直接经验与神明合而为一,不会受到任何仪式与语言所局限。
这个界定之后再进行讨论,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
很明显,儒家不是宗教,但它有宗教情操;道家也不是宗教,但它有宗教的维度。
什么是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的本质,在于追求精神的提升。
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人会发现,儒家始终强调一种向上提升的要求,这种内在的气质和修养被称为情操。中国人常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内在超越”,认为这种超越方式很特别。
哲学与宗教的异同
哲学和宗教方向一致,都追求最高真理,但方法不同。
宗教靠信仰,信了就对,而后实践;哲学靠理性,开放讨论,不断辩论和接受新信息。
两者放一起有点尴尬,因为哲学是开放的,可以讨论的,宗教则不鼓励过多讨论。有很多著名人物因为被指控为“异端”而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
说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圣女贞德。贞德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看到英国人打过来,就拿起剑想要保卫自己的祖国,带领着法国军队奋勇作战,成功击退了英国人,保卫了法国的领土。
但后来,英国人和法国的一些势力开始谈判,为了达成和约,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把贞德当作异端邪说,当作女巫烧死了。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谈到宗教信仰,则不可避免要讨论“正信”与“迷信”的问题。
汤恩比(A.Toynbee )是英国历史学家,他有一本书是探讨宗教的,其中分辨了宗教的高级与低级。
依汤恩比所论,宗教高低分辨标准有三:
第一,高级宗教肯定人性不是完美的,人生的实况不是理想的。
第二,高级宗教必定反对、抗议及消除人间的罪恶。
第三,高级宗教坦然接受一切苦难,视之为磨炼、涤净、解脱之途。
高级宗教和低级宗教的区分在于它们的核心追求和作用。
高级宗教的核心在于维持和提升人与超越界的关系,强调信仰的纯粹性和精神的升华。它关注的是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和对超越界的敬畏,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对宇宙本质的领悟。
低级宗教则主要关注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有限需求和欲望,如健康、财富、平安等。它们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仪式、符咒或祈求来实现这些目标,这类宗教活动更多地是基于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现实问题的担忧。
而“迷信”就是对宗教信仰的误解和滥用。
实际上,“迷信”和“正信”并不难分辨,因为迷信往往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出于恐惧心理,如害怕死亡、受伤或经济损失等,试图通过某种迷信行为来获得心理安慰;
第二,崇拜特定的人物,将其视为救世主或神的化身,而忽略了信仰的内在精神;
第三,将神明作为满足世俗欲望的工具,例如通过祈祷来求得财富或健康,而非追求精神上的成长;
第四,具有排斥性,对其他信仰和观点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导致宗教上的偏见和冲突。
总之,宗教精神不在于分辨谁信的是对或错,没有必要在意自己与别人所信的宗教是否相同。
因此,当我们谈论宗教,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宗教是信仰的体现。
通过这次讲解,希望大家能深入理解宗教,以及从哲学角度分析和批判宗教,谢谢大家。
【特别鸣谢】耶鲁创新学者
了解更多有关宗教与哲学内容
请关注傅佩荣经典代表作《哲学与人生》
写给普通人的哲学入门书!
点击下图即可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