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三国历史上,被后人误解和低估得最严重的一个人,可能就是孙权了。



历史上真实的孙权,确实存在很多缺点。比如说他本人不太擅长军事,在逍遥津被张辽带着八百人反杀。比如说孙权晚年特别荒谬,纵容东吴高层内斗,搞得整个东吴动荡不安。

如果从这些角度出发,孙权确实不是啥明君。甚至到了网络时代,更有了所谓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的说法。

但这样的孙权,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



至少,在开拓海上事业方面,孙权的功绩,是被后世严重低估了。

这件事还得从三国时期的战争说起。公元228年,在孙权的推动下,东吴和魏国打了一场石亭之战。这场战争,在三国历史上,其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东吴在面对魏国的时候,开始逐渐有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再加上之前吕蒙白衣渡江,以及那场夷陵之战。此时的东吴,已经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靠着长江天险的优势,东吴完全可以轻松挡下魏国的进攻,自身的安全,已经有了极大的保障。



但同时,当时魏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在短时间内,就算孙权愿意主动进攻,其实也很难彻底消灭魏国,或者取得什么大的成果。

所以从这时开始,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开始进入稳定阶段。这个阶段,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当年曹丕三路伐吴结束。而石亭之战的结束,则是让东吴方面,彻底认清了这个现实。

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那就只能选择别开生面,从其他方向去想办法了。



在这之后,孙权就把目光,投向了海洋。

既然陆地上没法扩张,那我为什么不尝试去向海上扩张呢?

于是,公元230年,孙权派诸葛直和卫温,率领‘甲士万人’,出海寻访夷州和亶州。



这里夷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台湾。而对于亶州,后世则是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史学界最广泛的一种观点认为,亶州指的应该是日本地区。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知道日本地区的存在,并不奇怪。因为早在近一百多年以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日本地区就曾经有使团来到洛阳,对刘秀进行朝拜。

所以,汉朝以及三国时期的人,其实早就知道了日本地区的存在。



而这一次,孙权派出的这支探险队,最后则是抵达了夷州,也就是台湾。但对于亶州,这支东吴的探险队,最后则是没能过去。

但这并不影响这次出海的重要性。

要知道,当时的东吴,能够派遣上万人,直接跨越台湾海峡。而且,在返回东吴的时候,诸葛直和卫温,还从海上直接带回了数千人。



这就意味着,当时东吴的航海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但这还没完。

大概这次出海,让孙权尝到了甜头。公元233年,孙权又再次派遣船队,从东吴境内出发,走海路抵达了辽东,联系盘踞在当地的公孙家。



而按照后世史学家考证,当时东吴的船队,是从长江入海口出发,一路北上,绕过了山东半岛,横渡渤海,最终抵达了大连地区。此后的几年里,双方更是多次通过这条海路,直接取得联系。

而且,这条直接连通了江左和东北两地的航道,在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更是逐渐成熟起来。在未来的几百年里,这条航道,更是成了一条重要的海上商贸通道。

很难想象,在三国时期,孙权就已经开始有了‘海上贸易’的意识,而且他还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彻底办成了!



不过,在这次出海之后,接下来的十年里,东吴又开始和魏国进行频繁的交战。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东吴的船队,就相对比较安静了。直到十年之后,到了公元242年,孙权才再次想起这件事。

早在当年东汉时期,汉顺帝在位的时候,南海方向的叶调国,就曾经来东汉进行朝拜。而对于这个叶调国,后世史学家经过考证后认为,其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地区。

所以,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其实也知道在南海之上,还有很多岛屿和人口。



所以接下来,孙权又派将军聂友,率领船队出海,直接抵达了海南岛。再往后,船队又继续远航,出访南洋诸国。按照史书记载,当时东吴的船队,至少抵达了今天的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地区。甚至有史学家认为,当时东吴的船队,最远更是直接抵达了印度地区!

或许,历史上的孙权,打仗水平确实不行,晚年也确实比较昏聩。但在出海远航这个问题上,孙权做得其实还不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