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免疫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影响。


省流版

《肺结核患者心理守护指南》

肺结核,身心双重挑战,心理健康同样关键!

  • 正视病情:患者需接受并重视治疗,医务人员和家人提供心理疏导和关怀。

重视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由于肺结核病程长、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长期治疗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社会成员的疏远等因素,肺结核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应特别重视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心态1

不愿承认,拒绝或不重视治疗

在发病初期,患者大多难以接受自己被确诊为肺结核,怀疑医生诊断的正确性,拒绝配合治疗;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漏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的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患者角色并重视治疗。

心态2

焦虑、失落、悲观、抑郁

在长时间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肺结核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让患者产生焦虑、失落、悲观、抑郁等心理状态。

除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指导和人文关怀外,家属应多给予患者鼓励及关怀,帮助其战胜病魔。当发现患者有不良情绪时,积极引导患者找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加以开导。

心态3

病耻感,担心传染周围人

由于大众缺乏相关知识,对疾病存在误解,提起肺结核,依然谈“痨”色变。肺结核患者也存在自卑心理和病耻感,害怕被歧视和孤立,同时担心在与家人、同事的长期接触中,将结核菌传播给他人,心理负担沉重。

针对此种情况,医务人员要做好疾病科普工作,强调肺结核可防可治,做好防护工作,积极配合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治愈,有效避免结核菌传播。

心态4

经济负担引发的心理压力

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期间除了服用抗结核药物外,还需定期复查及服用辅助药物等,可能给患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

针对这类情况,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本市已发布肺结核病政府治疗减免相关工作方案,为患者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乐观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

肺结核的治疗是一个身心双重考验的过程。患者不仅需要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更需要积极的心理调适来战胜病魔。在医护人员、家属及社会各界给予共同支持的同时,患者本人也要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营养摄入、规律生活、增强体质。

万一出现心理问题,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积极向身边的人求助,不要随意服用精神类药物。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肺结核康复。

/健康科普

供 稿:姚 晶

(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 辑:施青岑

审 稿:陈 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