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3月28日,在2025年榆林市政务服务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介绍,为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市林业和草原局结合全市建设项目使用林草地的工作实际进行全面改革,持续强服务、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增便利。重点保障市级重点项目延榆高铁、城市更新、农村公路、六新能源、千村光伏、招商引资、农水项目、公益民生等九大板块,全面服务各领域建设,打造了服务有成效、企业有预期、群众有感知、监管有温度的“四有”营商环境。
资料图
“在优化审批流程方面,我们成立了审批专班,工作人员实行任务量化管理和AB岗互补制度,每天定量审核,限时办结,确保项目资料能够即来即审。实行受审分离,优化再造“受理、审核、审批、出件”全流流程,每个环节都专人专岗,流水作业,运行顺畅。审批实行专班和首席负责制,减少了联签、上会等繁杂程序,提升了审批效率,平均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王立荣说。
同时,市林草局坚持强化政策支撑,畅通审批“绿色通道”,通过印发《关于在市本级试行建设项目征占用林草地审核“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制度的通知》、《优化营商环境林草审核审批九条措施》、《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试行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草原“红蓝章”审批制度的通知》,为优化林草部门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建立项目清单化管理机制,实行分类管理。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分别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优先办理、正常办理等模式予以保障,解决业主的急难愁盼。所有涉林审批事项整合为“一站式”服务,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非核心组材料可以进行容缺受理,对需依次推进的环节平行推进,缩短了审批周期,提升了审批效率。推行红蓝章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和永久批复制约临时批复的问题,为项目办理后续手续提供了方便。
资料图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全流程跟踪指导,县级林业部门在获取项目立项信息15个工作日内主动对接,介入指导,跟踪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流程指导、选址建议等。以书面清单形式‘一次性告知’林草地审核审批所需材料,以‘保姆式、店小二’的服务帮办带办。”王立荣说,还建立了“市级引领、县级推动、用地单位和编制单位配合”的联合协调体系,与用地密集型的部门、企业建立会商机制,联动协调化解项目报批中的具体问题。
此外,市林草局持续强化全链条监管。
加强对县级林草部门的监管,对组件质量不高、审核审批问题突出、服务不优的县区通过“发函提醒、通报批评、暂停受理”等方式进行督促和压力传导,提升县区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基础工作做实做优。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中介机构管台账,重点对报告质量低、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差的中介机构,落实“告诫、不予采用、黑名单管理”等惩戒措施。形成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让项目单位能够获得信价比更高的服务。
加强对用地单位的监管,建立用地单位诚信惩戒机制,对存在未批先建、申报材料弄虚作假、临时用地植被恢复不到位等问题的用地单位,采取告诫、延迟审批、暂停受理等惩戒措施,消除业主层面制约林草手续办理的不利因素。
“我们联合发改委、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建立要素保障联审联批制度,实现数据共享、进度共督。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在项目建设中相互要解决的问题和审批事项。延榆高铁、陕北至关中三通道等跨区域项目,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模式,协调推进项目林草手续整体同步推进,化解相邻区域的权属确认等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各区域有效衔接。”王立荣说。
记者 李志东 王疆瑜
编辑 谢婷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