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随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27日对外表态“很快”将宣布联邦大选,堪培拉的政治温度骤然升高。据多家澳媒透露,选举日基本敲定为5月3日,而正式竞选活动将于3月28日启动。从内阁重组到党内布局,从政策调门微调到竞选战略部署,阿尔巴尼斯政府显然早已按下了大选模式的启动键。这场关乎澳大利亚未来走向的联邦大选,不仅是一次国家层面的权力重组,更是一次对外战略定位的再确认。



作为工党领袖,阿尔巴尼斯自2022年上台以来,始终试图在美中之间维持某种平衡,但现实却反复将他推向更偏向华盛顿的轨道。从《奥库斯协定》(AUKUS)到南太事务介入,从对华审查法案的出台到国防预算的持续飙升,澳大利亚在全球大国博弈中的角色愈发前倾,代价是外交独立性的持续稀释和国内战略焦虑的加剧。

如今,这场大选不仅是对阿尔巴尼斯政府内政表现的评判,更是澳大利亚民众对其对外政策方向的集体审视。工党在过去一年中试图通过财政刺激、社会服务扩容、能源转型等手段稳固基本盘,但高企的通胀、房价失控、移民压力加剧,以及对外交依附过重引发的不安情绪,已让许多选民对工党信心动摇。尽管阿尔巴尼斯试图通过改组内阁、拉拢中间派来提升政府形象,但选举风险并未减少,反而因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而愈发敏感。

尤其是在当前美中竞争持续升温、亚太战略格局剧烈变动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地缘定位已成为其大选话语的重要议题。保守派自由党阵营早已借助媒体放大工党在国家安全、对华政策上的“模糊姿态”,声称阿尔巴尼斯政府在对外强硬和国家防御上“软弱”,试图动员传统右翼选民重拾“强势澳洲”信条。而工党方面则不得不一边向华盛顿靠拢以获取安全背书,一边在国内表演“独立外交”以安抚中间派选民,这种政治“拉伸”在选战期间注定难以维系稳定。



本轮选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因为工党在上台以来并未形成系统性改革成果。阿尔巴尼斯虽在能源转型、土著权益等方面试图推进进步议程,但屡遭内部掣肘与右翼阻击,加之公众关注重心聚焦在生活成本与安全议题,使得其施政成效始终难以彻底释放。更别提在国际问题上,澳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随美起舞、在加沙问题上模糊立场,在“印太战略”中亦盲目追随美日印等区域强权,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国家自主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巴尼斯选择提前宣布选举计划,显然是有备而来。早在1月中旬,他就已通过内阁重组打响选前第一枪。前工党领袖肖滕的“体面离场”,以及财政部长加拉格、卫生部长韦尔斯的地位上升,标志着工党核心圈的更新换代已经完成。这种精心安排,不仅为选战布阵做足准备,也试图塑造一种“稳中求变”的执政形象,以应对右翼舆论将其打成“内耗政府”的攻击策略。

然而,这种战术层面的部署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摇摆。面对本次大选,阿尔巴尼斯政府真正的挑战在于:它究竟要将澳大利亚引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是继续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前哨哨兵”,在南海等敏感区域频频秀肌肉?还是回归以务实、多边主义为主线的传统外交路径,重新寻回与亚洲邻国之间的信任?是继续放任跨国资本和地缘战略主导国家发展,还是构建一个以民生、安全、主权为核心的澳大利亚自主体系?这才是摆在选民面前的核心问题。



大选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政党能力,也是国家方向。对于澳大利亚来说,2025年的这场大选或许不仅关乎哪个政党上台,更关乎一个国家如何在大国夹缝中实现真正的平衡与清醒。在全球经济疲软、战争风险升高、地缘博弈加剧的今天,一个中等国家如何捍卫自身独立性,如何为民众争取真正的安全感与发展权,远比是否靠近美国、远离中国更有现实意义。

阿尔巴尼斯押注的是组织优势与政策温和,但选民真正想看到的,或许是明确、坚定、能说“不”的领导力。如果这场大选无法回答澳大利亚如何走出战略依赖、走向民族自主这个根本命题,那么无论谁胜出,都只是另一场“看似选择”的延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