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我期待与总统进行‘一对一’讨论。”当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谈及关税争端时如此表态时,听起来像是在谋求某种外交突破,实则却透露出一种极度不对等的谈判姿态。在“美国优先”重返白宫、特朗普对全球盟友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所谓美澳“牢不可破”的同盟正暴露出最真实的脆弱。
从4月2日起,美国将正式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这是特朗普继2月宣布对全球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之后的又一次“贸易战争升级”,目标明确、打击精准,直指其传统盟友的命门。而在这场蓄谋已久的关税收割战中,澳大利亚同样未能幸免。
几周前,阿尔巴尼斯曾致电特朗普,希望澳大利亚能够获得钢铝关税豁免。当时特朗普口头回应“会认真考虑”,但几天后,白宫发言人直接打脸:“整体而言都不会有豁免。”并提出一项荒谬条件,澳大利亚如果想避免被征税,应该考虑将钢铁制造业“搬到美国”。言外之意,如果你想卖产品,就把工厂建在我这儿。这哪里是盟友之间的磋商,分明是掠夺者的命令。
这番羞辱性条件遭到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强烈批评,称其“完全不合理”。但就像特朗普历任对手一样,澳大利亚政府除了抗议,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反制手段。如今,阿尔巴尼斯只能再次寻求与特朗普进行“面对面”谈判,期待用软姿态换取政策松动。但问题在于:这真的有用吗?
回顾特朗普上任以来的一贯作风便可知,所谓的“一对一谈判”,从来不是平等对话,而是单方面的“讨价还价秀”。特朗普擅长将一切外交议题商品化,将合作关系转换为交易清单,尤其是对那些经济依赖美国市场、军事依附美国安全体系的中小盟友。他不会因为你是盟友而手下留情,反而会优先“薅你羊毛”,因为你没有反抗的能力,也没有背离的勇气。
澳大利亚就是这种逻辑下的典型牺牲品。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印太战略支柱、美国在南太平洋的关键布局,澳大利亚长期扮演华盛顿“战略马前卒”的角色。然而在特朗普眼中,这种忠诚从来不值钱,只要你不是美国制造商,只要你不能帮助“美国优先”,你就是被打压的对象。
事实上,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攻势已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单边主义政治表达。他不试图修复全球秩序,而是试图重构一套以关税为工具、以交易为纽带的“美式经济体系”,所有国家都被迫参与一场不对等的“谈判博弈”。对中等国家而言,这种体系意味着:话语权减弱、产业链被掏空、政策主权不断受限。你可以说“不”,但你得承受代价。
对澳大利亚而言,更痛苦的是,它并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分裂,地缘政治紧张加剧,而澳大利亚过去几十年过度依赖对华贸易、对美安全的“两头押宝”战略如今陷入困境。对中国过于依赖市场,对美国则无法摆脱军事与政治上的结构性依附。在这种结构下,阿尔巴尼斯政府即使对特朗普政策愤怒不已,也只能选择“继续沟通”“争取豁免”这类软绵绵的表述。
而“沟通”的代价,就是放低姿态。“一对一讨论”,本质上并不是要在谈判桌上争平等,而是试图通过政治示好、战略配合,换取一点点关税宽限。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开出“把工厂搬到我这儿”的苛刻条件时,澳方反应虽然激烈,但最终仍选择继续“建设性对话”。这不是软弱,而是被迫接受现实:你不是在谈判,而是在向强权陈情。
同时,欧盟、加拿大、日本,甚至韩国,在面对美国的新关税政策时,无一例外都陷入两难。报复就意味着贸易战,妥协就意味着继续被动。这场关税风暴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勒索重塑全球秩序,恢复它在冷战后的“统治权”。而这场风暴正在逼迫越来越多国家重新思考:同盟关系,到底还能走多远?
阿尔巴尼斯或许真心希望能通过与特朗普“一对一”解决问题。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当“朋友”不再讲信义,而是只讲利益时,这样的盟友关系,早已失去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