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臂怀抱陶瓮,右手紧握木勺。伴着山间的虫吟鸟鸣,身着布衣的青年在溪流旁半蹲下来打水。他擦拭着额头上的汗,不时回头看看数里之遥的小屋,在那里,慈母正望向窗外,盼儿早早归来。

慈溪市慈文化主题公园内,一尊东汉孝子董黯在隐溪畔汲水奉母的雕像引人流连。雕像背后的孝道传奇,已成为慈孝文化的千古垂范。


孝子汲水雕像。 杨奇星 摄

“慈孝参天树,美德枝常青。”慈孝文化不仅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里熠熠生辉,也在一代代新老慈溪人的践行中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慈溪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民企争相投身公益慈善,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从董黯出发,我们触到了“慈”“孝”的原点,也看见了一个县域挖掘、传承、弘扬“慈孝文化”的时代样本。

古代慈孝故事中,孝子董黯的故事格外质朴美好。

相传董黯幼年丧父,相依为命的慈母不幸身患痼疾,董黯听闻离家三十里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便不分寒暑往返汲水奉母。母亲怕长此下去太劳损儿子身体,决定徙居大隐溪。“子孝母慈”的故事从此流传。

所谓质朴,是因为这个故事不仅仅有子的孝,还有母的慈。这样的“双向互动”在情感上无疑更贴合人伦常理,也更有动力演化为源流不断的文化样本。

溯源慈溪县史,慈孝典范层出不穷。

唐代有“引兵救母”的张无择,宋代有“割肉疗母”的孙之翰,明初横河孙家境更有孙墀、孙陞、孙堪三兄弟被颂誉为“一门三孝子”。“慈母”也举不胜举,宋代的莫太夫人既是孝妇又是慈母,流传于世的《莫太夫人家训》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慈溪历代受到帝王旌表的孝子、孝女有30多位。

新时期,慈溪慈孝人物和慈孝家庭不断涌现,慈孝现象和慈孝善行遍及城乡各地。


军嫂史竹青。通讯员供图

观海卫镇军嫂史竹青,人如其名“雪压不倒、风吹不折”,30年来,她不仅与瘫痪在床的丈夫相濡以沫,还把一双儿女养育成人,勇敢撑起一个家。在周巷镇,国税干部沈伟伟多年坚持照顾自己患病的双亲,从不言苦,他还以弘扬孝德文化为己任,锲而不舍……

从“小家”到“大家”,“中国好人”、慈溪掌起镇阳光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邹黎明的故事颇为感人。2006年以来,她将村里60多名残疾人“扛”在自己的肩上,将孤寡、低保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为了给更多弱势群体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2010年,邹黎明一家自筹资金30余万元办起阳光日间照料中心,吸纳周边35名残疾人“入托”。如今,邹黎明一家都是志愿者,他们为周边残疾人、老人和困难户提供服务,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文化的价值在感化,在凝聚。多年前,慈溪就在全市范围征选“感动慈溪”年度人物——“十大孝子”,各个镇街道还纷纷开展“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媳”等一大批慈孝人物的评选。慈溪还给予“大慈孝体系”充分的激励机制,使慈孝模范在优抚帮扶等各方面享受优待,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母慈子孝”是家庭小环境里的慈孝互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求的则是社会大环境下不断延伸的“孝”与“慈”。

慈溪很早就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市级重点实事工程,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等长远规划。聚焦多元化养老需求,慈溪近年来又因地制宜均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出暖心食光、长者助浴等28项服务清单,为近4万名老年人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孤寡老人、高龄独居老人等群体成为重点受益对象。

“孝” 为善事父母者,“善”与“孝” 密不可分。

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教诲,至今,慈溪仍保留着为数众多的义塾、学堂。沈师桥的海隅书屋是慈溪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义塾。元代童金在杜湖东面兴建的义塾,被朝廷赐名为杜洲书院。慈溪旧时有三管义社等十多所义庄,保心局、节孝堂等机构专门收留孤寡老人、孤儿和灾民,还有大量义冢、义渡。

把这种由己及人、由亲及邻的慈孝道义进行外延扩张,慈溪使孝行与善举并重的乡风民俗得到薪火相传。2014年,慈溪还成为浙江唯一获评六星级慈善城市的县级市。

在慈溪,民营企业投身公益慈善的氛围十分浓厚。


志愿者为老人服务。通讯员供图

就在最近,附海镇东海村举办了一场义诊,来自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们免费入村为老人诊疗眼部、耳部疾病。这要归功于该村的爱心慈商岑理波。

“去年理波成立诚理慈善基金,出资30万元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耳聪目明’助医项目。”东海村党总支书记朱威迪说,半年来,“耳聪目明”助医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往返附海、宁波市区,为数十位老人提供了服务。

方太公司捐资建造敬老院,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慈善榜。公牛集团主动捐资2500万元设立“公牛爱康基金”,专项救助全市困难的癌症病人和白血病病人。截至目前,慈溪已成立由企业出资的公益基金15个。慈溪市慈善总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去年当地共募集善款1.87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企业。

缘何企业会成为引领慈善的主力?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马克思学院院长曹辉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慈溪地域文化的“基因”传承。

“民营经济的活力,离不开千年慈孝、围垦文化的滋润。这些文化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对当下的慈溪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投身公益慈善,正是传统社会责任履行的生动写照。”曹辉说。

春日清晨,慈溪新城河畔又迎来一群银发志愿者。他们手持清扫工具,弯腰捡起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烟头……领头的王阿姨笑称自己是“护花使者”。

在慈溪这个“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慈”既是“慈孝”美德,也是“慈善”精神,更是“慈爱”风尚。


钱海军(右三)。通讯员供图

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该市目前有注册志愿者25.7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78万小时。慈溪还是浙江首个实现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荣誉大满贯的县市区。

从董黯汲水到志愿服务,慈溪人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老智慧,书写成“百万志愿者共建幸福城”的现代篇章,让慈孝文化在新时代完成了从家庭伦理到城市精神的华美蝶变。

“慈孝文化烙印在慈溪人基因里。百姓认可这样的价值观,整座城市也将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样的文化感召下,慈溪历来就有不少企业职工、退伍老兵、户外爱好者等群体投身志愿服务,率先打响具有慈溪特色的志愿服务城市品牌。

“爱”的本意是对人或事物有真挚的情感,情感从哪来?从需求满足中来,从人际互动中来。

在慈溪,时代楷模、“万能电工”钱海军的名字无人不晓。他26年如一日投身志愿服务,结对空巢、孤寡老人100余位。他还发起“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惠及10万余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出现。他说:“每次看到老人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自己最开心了。”


“5+1”慈溪志愿徽章。通讯员供图

以“爱”之名,慈溪慈孝文化的外延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新群体、新场景不断涌现:致力美育普及的小叶子艺校、聚力单亲母亲帮扶的爱心姐姐公益俱乐部、专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帮扶的耕民公益……

对慈溪近百万新市民而言,当地源远流长的慈孝文化和由此孕育的志愿生态正在转化为一种身份认同。

依托“甬爱e家”“累了么”骑手驿站等服务阵地,浒山街道免费为小哥们提供“爱心午餐”,与此同时,不少外卖员、快递员也主动加入当地志愿者队伍。“我们组建了‘骑手服务+’工作群,结合外卖员、快递员走街串巷、灵活便捷的职业特点,组织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激发其奉献社会的热情。”慈溪市总工会副主席沈娜介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让志愿服务更趋项目化、专业化、常态化,今年,慈溪将持续推进志愿者赋能中心建设,通过集成化的服务,帮助志愿团队更好成长。

采访结束时,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慈溪市新推出的“5+1”慈溪志愿徽章,徽章采用圆形拆分组合设计,融入多组志愿者服务场景。灯光下,徽章微微发亮,恰如上林湖畔的越窑青瓷碎片,虽经千年岁月洗礼,仍透着温润的光泽。

来源|潮新闻 翁云骞 谢履冰

编辑 | 陈旭

审核|吴奇林 胡孟才

慈溪·智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