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大非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此时的薛仁贵知道后世一名叫王焕之的诗人会写出这么一句诗,他一定会在此时此景吟出这句。

高原如刀似箭的烈风吹过他略显疲惫的脸颊,仿佛也吹进了他的心里:十万唐军,本应是灭国级的大军,却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下近乎全军覆没。

“将军,该走了,吐蕃人的斥候已经发现我们了,后面的吐蕃骑兵马上就会到,说不定是吐蕃人不守承诺。”在薛仁贵身旁的参将低声向主将说道。

“走吧……”薛仁贵带着三分不甘三分悲凉拉了拉缰绳,转身向后方撤去。

印象中战无不胜的唐军为何陷入如此惨景?这还要从一次来使说起。



薛仁贵画像

01

长安,大明宫。

高宗皇帝正在接待吐蕃使臣,尽管和吐蕃的关系已经不如太宗时,高宗还是不得不以礼接待。

看着吐蕃使臣呈上来的国书,高宗不禁皱紧了眉头,国书中不仅要求大唐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占领,更是要与大唐平分西域。



唐高宗

如此无礼又充斥着浪子野心的国书,说是战书都不为过,高宗大发雷霆,拒绝了吐蕃咄咄逼人的要求。

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早已不似文成公主和亲时那般融洽,无论是吐蕃的兴起还是他们表现出的越来越大的野心,都让高宗担忧不已。

去年,他想把吐谷浑的一部分子民迁到凉州南山,吐蕃就对此表示了反对,那时他就想对吐蕃用兵了,奈何右相阎立本进言说刚刚结束的大灾之年已经无法承担一场大战,请陛下体恤民众。对吐蕃用兵一事也就此作罢了。

如今吐蕃人竟敢不把大唐放在眼里,还痴心妄想着与大唐在西域平起平坐,简直是痴人说梦!

“必须要打压一下吐蕃的嚣张气焰了。”高宗心中想道。



大明宫

02

对于对吐蕃用兵一事,朝中文臣和武将争论不休。

文臣认为天下大旱,不宜征讨,可仿太宗皇帝和亲之法稳住吐蕃,使其不至于再对大唐在西域的利益有进一步损害。

武将则认为,不如就此发兵吐蕃,以雷霆手段彻底击碎吐蕃人的野心,将其活动范围限制在高原内。



670年唐代疆域图

高宗也拿不定主意。他固然知道大旱对用兵不利,为此他在年初还大赦天下,改元咸亨,希望能诚感上天,降下甘霖。但是吐蕃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如今更是把手伸到了西域,如此狼子野心,一劳永逸当然最好。

正当高宗为是战是和而犹豫不决时,一则战报替他做出了决定。

咸亨元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联合于阗贡献了安西都护府龟兹城,致使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个重镇统统落入吐蕃之手,大唐苦心经营的安西都护府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如此情景,不战也得战了,高宗心中明白,又一场残酷的战争开始了。



龟兹城想象图

03

一旦决定了出兵吐蕃,唐朝廷便开始全功率运转,仅仅九天,便组织起了十万大军。

在将领选择上,高宗选择了在平高丽之战中威名显赫的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主将,命其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征吐蕃大小事务,同时任命番将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协助薛仁贵。

在大军临行时,高宗举起酒杯:“薛爱卿,朕要逻娑道插上我大唐的军旗。”

薛仁贵行礼道:“不负陛下之托!”

身后十万唐军齐齐呐喊:“不负陛下之托!”声震云霄,可达九天。

随着薛仁贵下达了出征的命令,庞大的唐军队伍开始按照计划向西方急速行去。

然而,此时踌躇满志的高宗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惨败。



唐军

04

在行军途中,薛仁贵认真研究了吐蕃的地形、气候和军队。在作战会议上,他对两位副将说:“吐蕃地形复杂,加之我军主动出击,敌人采用以逸待劳之法,待我军爬山涉水,人困马乏之际出击,我军又待如何?”

二位副将略微思索后答道:“应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以少量精锐奔袭,穿插于敌阵之间,使敌军自乱阵脚。”

薛仁贵点了点头,道:“我正有此意。不过,我军眼前首要任务是夺回吐谷浑。”

“这是为何?”郭待封问道。

“敌军此前举兵四十万攻我龟兹城,又接连转战安西四镇,此时敌主力并不在高原内,我军只需抢占吐谷浑便可切断西域敌军回援的路线,到时我军进可直捣逻娑,退可挥师西域,重夺安西四镇。”薛仁贵指着图上的吐谷浑说道。



安西四镇

“正是此理啊!”二位副将佩服的说道。

“就照此布置下去,先行抢占吐谷浑!”薛仁贵说道。



吐谷浑王陵

05

占领吐谷浑的过程十分顺利,当地吐蕃守军一触即溃,尽管有不少吐谷浑军辅助,大唐的军队还是以雷霆之势占领了吐谷浑。



吐谷浑王国巅峰版图

攻克吐谷浑后,薛仁贵计划带领主力精锐唐军轻装奔袭吐蕃的后勤重镇:乌海。此时,副将郭待封提出了异议。

“将军,我以为全军出动为好。敌军数量庞大,更有吐谷浑人从中辅助,恐怕奔袭时被敌军围困,不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郭待封向主将建议道。

“谬论!此时如果不快速行军断其粮道,待西域敌军回援,我军将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此事无需再议!”薛仁贵以不可商量的语气说道。

“可是……”郭待封话还没说出口,薛仁贵便说:“再妄议军务,军法处置!”

眼看郭待封不再言语,薛仁贵下令:“命副将郭待封率辎重及两万部众于大非川一带驻防,我领骑兵,带口粮,奔袭敌粮道,待我得手后合击敌军!”

“是!”郭待封带着一丝不甘说道。



唐代精锐步兵

06

意外来的比想象中更快。

随着唐军的深入,有些士兵出现了头痛、头晕、呕吐、心悸和气短的情况,更严重的则会咳出带血的痰,更有甚者面色如土,不能如常行动。

快速奔袭的核心―马匹也不堪重负,号称能日行千里的西域马,到了高原上却无法飞奔。



高原雪山

但是唐军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甚至在一处峡谷搭设起了吊桥,用以节省行军速度。

很快,薛仁贵就带领着精锐来到了乌海城下。

乌海城地处巴颜喀拉山口,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吐蕃的粮仓重镇,此处按理说应该有重兵把守,然而吐蕃军并未料到唐军能如此快的抵达,所以并未设防,很快就被唐军攻克。

攻克乌海后,薛仁贵本想给郭待封传令,要他携辎重队向自己靠拢,做好迎击敌主力的准备,结果传令兵刚派出去,他就收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郭待封所率主力已被敌军包围,几近歼灭。

薛仁贵并不理解,粮草在手,两万余大唐虎贲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被围?



唐代骑兵

07

原来,是郭待封抗命不尊,本应固守大非川的他提前开拔,向薛仁贵靠拢,结果被敌军抓住机会穿插包围。

由于启程过于仓促,加上并未通知薛仁贵,郭待封被围后无力招架。

得到消息的薛仁贵火速回援,但除了吐蕃的军队,吐谷浑的军队也在攻击唐军,这让薛仁贵的处境难上加难。

更为重要的是,被围的郭待封带着全军的粮草,一旦他被歼灭,全军将陷入无粮草可用的地步。

此时的薛仁贵已然明白,此战必败,现在自己的行为不过是挽救残军。

在回援过程里,薛仁贵不断向郭待封派出传令兵,希望他能率部突围,然而根据斥候的侦察,敌军有四十万之众,此战的结局已经注定。

当薛仁贵带领残部抵达大非川时,眼前是一副地狱景象。

精锐的唐军抵挡不住吐蕃铁骑的反复冲杀,被冲击的三两人为一队,试图减缓骑兵的冲击速度。



吐蕃重骑兵和步兵

熟悉地形的吐谷浑人则在高处布置了弓箭手,低处的唐军简直是活靶子。



吐蕃弓箭手

粮草大部分被吐蕃劫走,来不及带走的被点燃,在高原上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黑烟。

郭待封带着自己的亲兵正在左右冲杀,但是数不清的吐蕃人和吐谷浑人一层又一层的围上来。

薛仁贵闭上了眼睛。

08

尽管薛仁贵率领的骑兵对吐蕃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麻烦,但是终究是寡不敌众。轻骑兵无法和全身披甲的吐蕃重骑兵相抗衡,在敌军的包围圈里,轻骑兵机动灵活的战术也无法发挥。

入夜后,薛仁贵身边只剩下千余人,而将他们包围的吐蕃军有四十万,薛仁贵明白,哪怕自己是李广在世也没法带着残军突围了。

尽管薛仁贵很想就此冲杀至死,也算是报答陛下,但是身边的士卒的生命,让他不得不选择一个充满耻辱的选项:求和。

被带进敌军大帐的时候,薛仁贵见到了将十万唐军近乎屠戮殆尽的将领:论钦陵。这位给大唐制造极大麻烦的将军竟然还是吐蕃的宰相,正是他,率军攻克吐谷浑和安西四镇。



论钦陵

这位高原猛将听完了薛仁贵的求和要求,笑着点了点头,放了剩余唐军一条生路,却并没有接受薛仁贵受死的条件。在薛仁贵看来,这种仁慈才是极致的残忍:论钦陵留他薛仁贵一条命,全大唐都会看到和吐蕃作战是何下场。论钦陵是要用薛仁贵一个人吓破全大唐的胆。

09

对薛仁贵的处理不可谓不重,但也算是奖罚分明:罢去官职,贬为庶民。

只是这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符合的战争给大唐造成的影响没有随着当年那个在辽东威名赫赫的将军被罢免而消除。

随着安西四镇落入吐蕃之手,十万精锐葬身高原,大唐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彻底沦陷,而原属大唐的藩属国吐谷浑则沦为吐蕃的牧场,吐蕃也就此兴起,称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地方豪强势力,与大唐就西域的归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参考资料:
《旧唐书》
《资治通鉴》
谢全堂. 试论唐蕃大非川之战.《CNKI》,199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