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韩国,给人的印象就是反复无常,一边卑躬屈膝,一边又趾高气扬。其实,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事作风并非现代韩国所特有,而是由来已久。
最早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的并非半岛土著,而是纣王的叔父箕子。纣王自焚后,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残部前往辽东半岛,建立了名为朝鲜的政权。此后,朝鲜不断扩张,逐渐囊括了半岛的中北部,仅将最南端留给了土著。半岛南端分为马韩、辰韩和弁韩三个区域,统称三韩,“韩” 字也是如今韩国国名的由来之一。
西汉末年,东北兴起一支游牧渔猎部族扶余人。扶余人占据辽东,建立了高句丽政权。随后,部分扶余人继续南下,占领马韩之地,建立了百济政权,弁韩则建立了伽倻,马韩建立了新罗。原本伽倻和新罗同属韩人,只是分别源自弁韩和辰韩,本应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扶余人。但是他们却先自相残杀了起来,时而新罗攻打伽倻,时而伽倻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最终伽倻大部分领土被新罗吞并。此后朝鲜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从地图上看,新罗位于朝鲜半岛东南角,实际上处于三国环绕之中,西边是百济,北边是高句丽,东边是倭国,这四国纷争不断。
4世纪末,新罗被倭国打得很惨,向高句丽求援,高句丽发兵5万救援。随着高句丽日益强大,新罗又与百济结盟对抗高句丽。在此过程中,新罗吞并了包括伽倻在内的一些小政权,势力逐渐壮大。新罗稍有实力后,便开始挑衅百济和高句丽,结果被百济和高句丽先后揍得鼻青脸肿。
无奈之下,新罗只得另寻靠山,此时唐朝已经建立,并且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于是新罗跨越百济,渡渤海,向唐朝称臣。唐朝见新罗诚意十足,而自己又正准备消灭高句丽和百济,便在660年派大将苏定方率军10万渡渤海直抵百济,新罗国王则率军5万从陆路西进,两路夹击。
唐军从锦江口登陆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上,直逼百济都城,一战击败百济数万大军,二战攻陷百济都城,百济王公贵族除少部分逃走外,大多或死或降。百济灭亡后,苏定方并未撤军,而是从百济故地率兵北上进攻高句丽。当然,高句丽比百济强大得多,苏定方只是其中一路,还有李勣、薛仁贵、薛万彻等多路大军从东面进发,几路大军合力围攻,高句丽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就在唐军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时,百济残余势力联合倭国反攻驻守百济故地的唐军。此时唐军主力不在,只有刘仁轨、刘仁愿带领一两万留守部队,而倭国军队有32000人,同时百济残余势力也趁机起事,迫使唐军两面作战。于是刘仁愿包围百济余孽,刘仁轨率领水军迅速出击,与倭国战船在白江口遭遇,爆发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此役唐军烧毁倭国战船400余艘,大败倭军,从此倭国对唐朝心悦诚服。百济灭亡、倭国归服、高句丽灭亡,新罗周边的敌国都被平定了,这下新罗彻底安全了。按理说,高句丽和百济都是唐朝所灭,且唐朝相当于救了新罗一命,高句丽和百济的故地理应归唐朝所有,于是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立熊津都督府,都护府由唐朝直接管辖,都护由唐人担任,都督府则为名义管辖,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结果新罗立刻起了反心,居然扶持大批高句丽、百济残余势力谋划反唐。
公元670年3月,新罗和高句丽旧部率兵一万北上鸭绿江,切断辽东和平壤的要道。第二年,新罗直接攻打唐朝在百济的驻军,双方正式开战。新罗自然占不到便宜,但唐朝此时受吐蕃牵制,无法分出太多兵力和精力对付新罗,所以这次战争以新罗谢罪告终。虽然新罗表面上谢罪,但背地里小动作不断,再加上东北又有渤海国兴起,唐朝逐渐放弃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这才有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局面。
所以说,韩国反复无常,被打服了就俯首称臣,得到些许好处就忘乎所以,这种习性是有历史根源的。要是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他们是这种德性,估计在灭高句丽的时候,顺带也把他们给灭了!哎,只是可惜了,历史也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