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汉朝时期,帝王被称为天子,天子掌管天下,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而如何认同并且尊重君主的权力?

在中国,能够充分表达对王权尊重的方式—朝贡。

而朝贡的本质就是强国通过自己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压倒性的优势在其他的国家树立绝对权威。



而对于它的藩属国或者外朝使臣来说,通过入朝觐见天子,表达自己作为臣子的忠心,来获取地位的稳固,天子则会以赏赐册封来表现自己的权威和恩赐。

朝贡体系虽然源于西周,但是初步形成和见效却是在秦汉。

秦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帝国皇家时代,帝王享受了绝对的权力,而朝贡体系让权力影响转化为了政治影响,使得君王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藩属国。

所以,它更像是一张网络,一张由等级编织而成的政治秩序网,而汉朝的朝贡体系的演变也是汉朝实力由盛转衰的体现。

二元并存,华夷难融

在汉朝成立之初,忙于处理秦朝留下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经过几次战争,最终朝鲜被平定。



朝鲜被分为四个郡,不再以藩属国的身份存在于帝国朝贡体系之中,而以内地郡县为列。

汉朝的朝贡体系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内层,是包含藩属国。第二层是外层,对象是实力和地位与之相等的域外大国,是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然而即使是承认匈奴的地位,匈奴还是会对汉朝发动大大小小的战争,汉朝统治者为了能够减少与匈奴的摩擦,都以和平妥协的方式进行解决。

但是本质上都是以金银和利益来“贿赂”匈奴,而这种对匈奴以兄弟相称,每年给予匈奴黄金,米,粟的行为却并不能够解决实质,反而让匈奴人觉得汉朝惧怕自己,而肆无忌惮。

往往汉朝都用和亲来解决政治问题,渴望以民族融合的思想来感化匈奴,但是本质上和亲就是一种朝贡行为,是一种实力不足的代价,一种极其消极的政策。



而统治者往往不这么理解,妄图用经济援助掩盖自己无能无力不得不送出女儿作为朝贡的事实。

虽然这确实换取了汉朝风和日丽的几年时光,但是从惠帝三年开始到景帝五年,皇帝和亲的频率就不断增加,并且随行财物也不断增加。

可见,匈奴的贪婪越来越难以满足,而汉朝的统治者却没有采用其他的方法,而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极其可悲。

但是实际上和亲只是单方面的汉朝自我感动,仅仅是汉朝单方面地向匈奴朝贡,匈奴从未朝贡汉朝,这也是因为匈奴的战争实力远远大于汉朝,将汉朝的朝贡当成了必然。

而即使是这样,匈奴依旧会从汉朝匈奴的边境对汉朝发动大大小小的入侵,不断挑战汉朝皇帝的权威,侵犯汉民,汉朝和匈奴两国之间的国家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其中的矛盾主要源于匈奴的“游牧文化”与汉朝“农耕文化”的对立,汉朝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保守思想。

而匈奴族是民兵合一,上下一心,思想教育中,将对外扩张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而匈奴人又缺少教育和道德的约束,并不觉得进犯别国的行为羞耻。

然而如果对外扩张的必要性不能满足,他们就会出现盗窃,抢夺别国资源和领土的情况,古书有记载“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然固然”表达了汉朝子民对匈奴侵略的一种不满和鄙视。

帝国独尊,海内为一

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

原因是,当时汉武帝意识到汉朝为了边境和平一直履行“朝贡”匈奴的行为,并且职责已经尽到了。

但是匈奴依旧侵犯边境,让汉朝的百姓受苦,丝毫未履行协议中“互不侵犯,长久与共”的约定。

可见,温和地求和不起作用,汉武帝与大臣不断地商议,最终决定打破华夷并尊的格局,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对匈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征战。

军事上的支撑

汉武帝意识到军事实力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汉朝的军事实力一直弱于匈奴,这也是因为汉朝是农耕文化想。



要打胜仗就需要重新整顿兵力,建造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从军队和战马上下足了功夫。

在与匈奴开战数十年间,汉朝战马损失颇为惨重,其间汉武帝知道了大宛这个地方的确有良驹,于是特意派遣使者去求马,而大宛当权者当时却直接拒绝,并且杀掉了汉朝的使者。

这一下把汉武帝激怒了,立即派遣李广利伐宛,并且给大宛立了新王。

有了强大的战马鼓舞了士气,加之匈奴自然灾害严重,国内饥荒频发,于是与汉朝战争多年,物资出现匮乏。

而汉朝凭借卫青六、将军、霍去病这样有谋略的将领,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

反观匈奴,外有汉朝连年征战不休,内有叛乱分子趁机分裂国家,匈奴陷入五单于之争,分裂成南北两部,加之乌孙、丁令等国常常趁机入侵,最终匈奴单于远遁漠北。



在长达八十多年中,汉朝不断将匈奴的各地势力消灭,最终南部匈奴归汉,北部被诛灭,长达八十年的战争最终以汉朝的胜利而结束,匈奴也因此列入汉朝朝贡体系。

而汉武帝时期也是汉朝朝贡的巅峰,而这样的成就也是源于汉武帝果敢决断,从温和求和政策改为了丰富自身实力杀伐的政策,从而成就了以西汉帝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稳定形成。

经济政策

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原因是背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汉武帝也想到了这点,于是实行了盐铁官营。

不仅解决了严峻的财政困难,而且为朝廷扩大了财政收入,让急剧增长的军费开支有了源泉,汉武帝也更加放心去经营朝贡大业。



贸易政策

当时匈奴的很多生活物资不能自已生产,于是经常来边境集市进行贸易。

汉帝国曾经也在边境设有对外贸易场所,例如,在高祖时期,在南境设置的关市,再如人们熟知的胡市,朝廷提供场地匈奴和汉民相互贸易,方便了民众购物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

然而有这样的贸易行为,让匈奴在朝贡中获得了巨大的商机,匈奴人能够借朝贡的机会来进行贸易,增长收入,对于匈奴的老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可见,汉武帝制定的贸易政策有利于汉朝和匈奴的百姓。

匈奴平定之后,汉朝用贸易和利益来安抚和稳定匈奴的民心,让他们不再想要造反。



然而匈奴入了汉朝的朝贡体系之后,也像汉武帝期望的那样,遵守了朝贡的职守,定期朝贡,并且单于还会把自己的儿子放在汉朝当质子,来表达自己对汉朝的忠心。

大一统形成的必要性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将匈奴并入朝贡体系之中?

总而言之一句话:百姓不幸福,帝王不能安心。

二元朝贡本质上是华夷两个民族各自建立自己的朝贡体系,两国之间互不侵犯。

但是匈奴并不满足这种状态,两个国家的斗争本质上还是民族的斗争,而凭借多年的经验来看,匈奴很难用除了武力之外的力量去征服。



之前董仲舒提出用思想去改变匈奴,开化他们,来使得他们融合。

然而这种观点最终证明是错误的,汉民和匈奴因为民族不同,难以融合,国弱而民不强,求和的时候汉朝子民和匈奴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而汉武帝关键的一棋,将汉朝推向了政治权力集中的制高点,也让汉民和匈奴人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这在汉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莽改制,诸国绝贡

朝贡体系蕴藏着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而汉武帝之后儒学和宗教完全形式化,失去了价值,陷入了浅薄的境地,因此对朝贡体系的没落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当王莽篡权后,汉朝的实力开始日渐衰弱,朝贡体系就开始慢慢地瓦解。

当时汉朝的朝贡体系有几百年的基础,不能轻易撼动。

但当王莽篡权之后不仅改变了汉朝的旧法,并且一改对西域诸国的政治态度。

面对匈奴对于西域诸国的侵略,王莽只认为这是小事,仅仅遣兵征伐。

往日,匈奴人一直感念惠帝的恩惠,履行朝贡的职责,而在王莽建新之后,改变了对待匈奴的策略,从而失去了匈奴的民心。

而王莽此举造成了后世汉朝的朝贡体系的没落与崩坏,造成了诸国绝贡的局面。



匈奴此时已经有了造反之心,在暗地里也为攻打汉朝做准备,最终王莽被诛,李崇困于龟兹而死。

王莽在朝贡体系上的崩坏主要源于他一系列决策的失误。

首先政策上的失误,汉朝朝贡体系百年的基业是有其强大的根基的。

君臣间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然而王莽私自改新的行为造成了西域诸国不满,加之,军事上仅仅用兵力去镇压而不安抚。

王莽公开挑衅匈奴的行为,并未起到震慑和攻击匈奴的作用,反而让匈奴有了反叛之心。

王莽篡位后,也进行了经济政策的改革,比如王田私属制。



但却造成了旧矛盾加剧,新的矛盾产生。王田私属令规定了土地不能私人买卖,奴隶也改成了“私属”,不能进行贩卖,因而得罪了很多贵族和商人,穷苦人也因为无法像原来一样送出子女,所以更加穷困而疾苦。

因为时代和经济政策的不匹配,造成了王田私属制度的失败。

最终土地兼并的问题没有解决,又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从而兵力上缺少了财政的支撑。

这是由于国家提供租赋主要来源于编户小农,而且其数量随着新政策的推行急剧减少,加之国家连年对外征战,军费开支巨大。

可国家财政减少,军费开支难以保障,于是不得不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税收政策导致了百姓苦不堪言。



总而言之,王莽提出的政策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反而造成了中原疲敝,海内虚耗,加重了国家和国家经济和民众的负担。

虽然王莽不尊重客观规律,为人又固执,不听大臣和外臣的劝谏,最终导致了国家由于经济的崩坏进而导致国家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结语:

西汉的朝贡体系从华夷二元并存,再到汉朝独尊的局势,也是汉朝从盛大到衰亡的折射。



然而西汉王朝与诸国之间复杂关系和实力的较量使得朝贡制度的不断地发展、碰撞和重组,最终达成了一套完整的稳固的朝贡系统。

汉朝从消极温和的政策转向果断积极的军事讨伐的政策。

其中既体现了华夏民族面对外敌不卑不亢的精神,也蕴含了西汉王朝惊人的谋略和智慧,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汉书》

2《史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