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地的文旅宣传就像雨后春笋那样冒出来,个个都火得不得了。

比如哈尔滨731部队遗址贵州村超、河北文旅一天发布短视频75条、洛阳龙门高铁站安排“锦衣卫”恭迎游客……



在全国各地都掀起热潮的时候,安徽却保持着安静,没有在互联网上看到它的身影。

其实,安徽在当年抗日战场里,是中国的脊梁之一,不少安徽人拼死战场,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这也导致如今的安徽多是外省人迁入,当年本土居住的安徽人,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被打光了,可以说是——十室九户无儿郎,皖军至今人未归。



这也是如今的安徽十里不同音的原因。

这些故事值得被所有人记住,值得成为又一次的文化热潮。

红色光芒在安徽

安徽人民在中国近现代作出杰出贡献。

安徽人民对红军的保护,使安徽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活动的重要地区。

随着蒋介石“围剿”活动声势的越发壮大,安徽人民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尽管当时街道上国民党的警察已经十步一岗哨、冰冷的枪口时时刻刻指向人群最活跃的地方,但是安徽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仍然在安徽持续发展。



直到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决定长征北上,留下一部分安徽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留在安徽,尽量恢复之前取得的成果。

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的安徽,仍然涌动着红色的气息。

此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渐渐靠近中国,我们千年以来的邻居——日本,抓住侵略的机会,毫不犹豫地亮出他锋利的爪牙,恶狠狠地盯着中国这块肥肉。

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式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陷入一次巨大的民族危机之中。

在生死存亡之刻,国民党与共产党握手言和,决定将力量一致对外,实现第2次合作,将日本鬼子彻底打出中国。

在全国局势波云诡谲之际,安徽也在变化的过程中,当听到中央与国民党展开多次谈判后,终于实现第2次合作,安徽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国共合作,共御敌侮”的精神。

最先发起国共和谈的人,是来自红28军的政委高敬亭



1937年7月15日,政委高敬亭的手中得到一份辗转多地,终于来到安徽的中共中央文件。

“加紧国共和谈工作,一致对外,共御敌侮。”

高敬亭不敢犹豫,立马主动写信给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在信上高敬亭言辞恳切,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国共之间应该抛弃前嫌,携手一起抗日。

虽然政委高敬亭的言辞十分恳切,但是在谈判过程中,他始终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力图保证我党的独立性。

在高敬亭的努力下,安徽地方的国共和谈拉开序幕。

直到1938年4月,在皖南岩寺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3营,整个安徽境内基本形成一致抗日的新画卷。



这一次地方性的国共停战,并没有得到党中央的直接指示。

安徽地区的党组织审时度势,顺应了民族斗争形势的新要求,在没有受到任何直接指示的情况下,仍然紧紧跟随着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对抗日军

在面临如同豺狼虎豹的日军时,整个安徽其实是有苦说不出的。

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直皖战争已经将皖军的家底消耗殆尽,皖军人数已经很少。



纵使整个安徽已经不能组成几支军队,但是这群热血中华儿女仍然不会在国家大事面前畏首畏尾。

1937年,安徽合肥蔡炳炎将军带领安徽的好男儿,直直奔向淞沪战场,虽然人数上远远没有川军多,但这也是蔡将军的全部力量!

在这场战役中,蔡炳炎将军英勇为国捐躯,他牺牲时,身上全是日军射出的子弹,大大小小的弹孔嵌在身体里,那时他仅仅只有35岁。



他给家人寄出的家书中,对自己的命运是这样交代的——

“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达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国已经不保,家焉能存在?”

共赴国难,说的就是蔡炳炎将军这样的人。

淞沪战争失利后,日本的军队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来到广德,意图将我军的撤退后路断绝。

看着浩浩荡荡的日军,广德当地的普通百姓没有畏惧,他们纷纷拿着锄头镰刀,与前来支援的川军一起和日军拼杀。



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一年之后,新的力量在安徽集结。

当时整个安徽的兵力已经岌岌可危,全国各地都看到了安徽的窘境。

1938年2月,从南方各省陆续开赴皖南岩寺的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在4月集中完毕。

这三支军队来到安徽后,立马开赴皖南前线,他们的身影活跃在苏州、镇江、芜湖,南京、广德一带……

1939年,日军再度来到广德,当年征战的安徽战士,他们的后代变成孤儿,依旧守护着这方土地,他们的平均年龄也不过十三四岁!



这群由孤儿组成的娃娃兵,只经过短暂的一年训练,就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又投身于抗日战场。

最后在日军铺天盖地的攻势下,我方主力不幸战败,这只娃娃军不愿意投降,他们拉响手榴弹,在一片火光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44年5月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这群豺狼虎豹又将目光转移在中国大陆,他们希望依托大陆,将陆上的日军与孤立在南洋的日军联系起来,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为了打通平汉线,同时牵制汤恩伯对徐州、郑州的增援,日军对阜阳发动猛烈的进攻。

为了保卫阜阳,安徽人民又爆发出空前一致的团结。

虽然最后阜阳被成功保护,日军13团参谋长被我军击毙,从此敌人再无可能对皖北、皖西,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但是此次战役之后,安徽十室九空,整个安徽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安徽的群众力量

在安徽,党的身边紧紧团结着群众。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安徽群众组成很多组织,积极参与抗日战争。

从1938年3月到1939年5月,很多县里冒出了“县动委会”,而且还建立了43个直属工作团和30个委托工作团,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个少年宣传团和一个妇女战地服务团



许多民众的抗日团体活动都依靠这些组织开展。

安徽人民自发去建设交通、参与运输、组织侦查、慰劳伤兵、救护士兵、充当岗哨、护送粮草等。

1938年3月,安徽省的“省动委会”在六安举行“动员工作扩大宣传周”,这场活动的消息传至社会各界,最终参加人数高达万人。

一时间,安徽的群众运动响彻大江南北,有“抗日红旗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的盛誉。

当时安徽人民不仅积极投身于抗日战场之中,而且第1次反共高潮在大别山爆发时,安徽人民积极掩护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撤出大别山。



同时,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和新四军在安徽的抗日斗争,也离不开安徽人民的帮助。

安徽人民不仅为人民子弟兵提供不少帮助,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而且还在这场持久的抗战里,默默坚守、默默忍受。

自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的军队就沿着长江不断向内地推进,由于安徽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华东附近,而且十分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所以安徽在短时间内成为日军的进攻重点。

为了摧毁整个安徽军队的有生力量,消灭长江地区的增援能力,日本对安徽省内的国统区及周边地区进行长时间的轰炸。



在这样的目的下,什么国际公约、什么人道主义,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日本对安徽省的轰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行为,它是不分军事设施与民用设施的无差别轰炸。

1939年1月14日,日军来到枞阳镇上空,飞机的炮弹全部投向人民居住区域。

枞阳镇的庙巷、钱义丰杀猪店、舒家祠堂、方全盛书店等多处遭受日军的炮火袭击,这些人来不及躲藏,就被日军的炮弹炸死,光是永和米厂和舒氏祠堂就有20多个人当场殒命。



在长时间大规模地轰炸后,200个日军来到枞阳镇,在这里大肆杀伤抢掠,抓捕中国军人,路上横尸遍野,平民也不能幸免,被捕杀的普通百姓多达几十个人。

1939年2月27日,利辛马店孜旁的松林里聚集着一伙人正在搭台子,不久之后一个戏台子搭好了,台上咿咿呀呀的正在唱戏,下面围着一群百姓聚精会神地在听。

就在这个时候,一架日本飞机出现在马店上空,看着这群聚集的中国普通百姓,这架日本飞机突然杀心大起,他从数千米高空俯冲下来,对着人群就扔出两颗炸弹。

这群无辜的百姓当场炸死8人,10余人受伤。



1939年3月29日,居心叵测的日军将飞机开往老百姓的集市,看着下面喧闹的人群,日军的飞机突然投下数10枚炸弹,肥西县聚星集、雷麻店、周老圩等集市都遭到日军的轰炸。

一时间惨叫声不绝于耳,等硝烟慢慢消散后,赶集的人们从各个角落探出头来,才发现地面已经被鲜血染红,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刚刚矗立在街道边的房屋全部倒塌。

在这次专门针对集市的轰炸里,日军将数百个人炸伤,炸死数10人,房屋被炸毁100多间。



安徽人民帮助过红军、参与过抗日战争、忍受最为前线的苦痛。

曾经的安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把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抗日战场。他们的灵魂徘徊在这片故土之上,看着新中国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现在的安徽是各省人民重新聚集的产物,很多外省的百姓来到安徽定居,从而催生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安徽。

这些故事应该为人所熟知,应该成为如今最火的文旅之一。

56万安徽军人值得被歌颂。

数百万安徽人民应该被记住。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日本侵略军在安徽的滔天罪行》
安徽日报:《安徽抗战统计:伤亡约648747人 财产损失47亿多法币》
抗日战争纪念网:《安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英雄丰碑 屹立江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