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近日,有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辽宁沈阳部分公司在招聘时要求面试者无薪“试岗”。3月26日,记者在求职软件上咨询了多家位于沈阳的公司,部分公司存在1至7天的试岗期,试岗期无工资。曾在沈阳市求职过的王倩(化名)告诉记者,公司招聘后的试岗期大多在3至7天,试岗期不通过则无薪资。她曾面试过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编导、电商运营助理等岗位,都需要试岗,“大多数都没有工资,有些公司会给一天50元。”(3月27日红星新闻)
沈阳招聘市场的“无薪试岗”招牌,像一张张写满霸王条款的体验券,正将求职者的汗水兑换成企业的免费午餐。王倩在短视频公司试岗七天分文未获,安检企业要求“白干三天再谈入职”,这些披着“双向选择”外衣的操作,实则是将劳动法的红线揉成橡皮筋。当“试岗”沦为不签合同、不付薪酬的法外之地,劳动者的尊严便成了可以随意试用的消耗品。
企业的算计堪称当代“空手套白狼”的典范。某教育机构让试岗者制作二十篇稿件后以“方向不符”为由拒付报酬,把人才市场变成免费素材库;更有公司设置“试岗七天+实习半年”的连环套,将廉价用工玩成了俄罗斯套娃。这些“试用体验券”的背面,印着《劳动合同法》“用工即建立劳动关系”的条款,但在某些HR口中,却成了“年轻人要珍惜学习机会”的道德绑架。
荒诞背后是监管的“慢性麻木”。劳动监察“民不举官不究”的被动姿态,让“试岗陷阱”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更值得警惕的是违法成本的低廉。企业即便被查处,补发工资的代价远低于“试岗-淘汰”循环带来的收益,这种“罚酒三杯”的惩戒,无异于纵容企业把法律当橡皮筋拉扯。
劳动契约的诚信刻度亟待重铸。杭州某科技园试点的“企业信用码”提供了启示:员工匿名评价生成合规指数,低分企业将在融资、招标中受限,让市场之手成为监督重锤。而建立“劳动失信黑名单”,对屡教不改者施以行业禁入,或许比隔靴搔痒的罚款更具威慑。劳动者也要学会留存工作记录、考勤证据,才能更好地依法维权。
一言以蔽之,所谓“无薪试岗”,不过是明目张胆的“白嫖”罢了。当“试岗无薪”被美化为“双向奔赴的诚意考验”,就成了招摇过市的虚伪话术。当春风再次吹过招聘展位,应该吹散那些盘踞在劳动合同上的灰色阴霾,还劳动市场一片晴空。(文/李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