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篇【老物件的故事】吗?
自文章发布以来
影片《少年犯》
激荡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未成年罪犯的改造工作
也受到了多方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来到未管所
开展专题采访
《新民晚报》专题报道
《助“不单纯”的孩子修复“社会链接”》
让我们跟随媒体视角
一起来看看银幕内外的四十年间
这些犯下罪错的孩子们
如何通过改造
重新回归社会
(以下内容摘自《新民晚报》)
“豆腐块”上的笑脸卡
传递情感力量
在监舍的走廊里,记者发现,走廊中贴着不少色彩鲜艳的贴画和鼓舞人心的标语。在每个监舍门旁,都挂着一块小白板。上面写着民警对未成年罪犯的寄语。记者看到,在其中一个监舍门前,民警用英文写下了爱尔兰诗人王尔德的名言:“就算身处深渊,也要仰望星空。”
走进监舍,每块叠放整齐的“豆腐块”被褥上,都摆着一张心情卡片,在其中一张“笑脸”卡片上,未成年罪犯用铅笔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杨磊介绍,这是监狱从2000年左右开始推行的举措,心情卡有“开心”“难过”“愤怒”多种可选,罪犯们每天可以将自己的心情以及心里话写下来,激励自己,也方便和民警的沟通互动。在走廊尽头的一间小型教室里,记者看到一个迷你图书角,这些书籍是上海图书馆特地挑选送来的,一旁的展示架上展示了罪犯们研习掐丝珐琅、海派撕纸等非遗的成果。
八十年代的老剧本
打开心灵之门
1985年,为了配合电影《少年犯》的拍摄,当时的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成立了“回春艺术团”,正式开启了用艺术矫治罪犯的教育改造模式。作为特殊矫治教育的创新实践,回春艺术团为监狱系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矫治经验,其保留的演出档案、培训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借鉴作用。
20世纪80年代回春艺术团的一个老剧本——《爸爸的眼泪》是一个监狱里传承已久的朗诵稿,讲的是一个叛逆少年,因为看到一向严肃的爸爸为自己落泪而浪子回头的故事。
2024年,随着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戏剧矫治项目的引入,《爸爸的眼泪》被改编成话剧,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让不少未成年罪犯的心门悄悄敞开。
入狱前,罪犯小安(化名)是个标准的叛逆少年。父母由于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他,出于愧疚,他们对小安物质上的需求几乎有求必应。
然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安却不服父亲的管教,几乎从来不和父亲交流,甚至连父亲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都不接受,直到他犯下罪恶,来到未管所服刑。
在戏剧矫治课程中,他被选为《爸爸的眼泪》中的主角唐小新。唐小新的父亲唐大志则由管区民警赵康杰饰演。难题出现了,一边是与亲生父亲关系冷若冰霜的罪犯,一边是管区里的民警,而根据剧本,他们将要在聚光灯下深情道歉,相拥而泣。这一幕,发生在剧中唐小新得知自己的父亲替自己求被害人家属谅解,被打了一巴掌后。
“排练时我根本没料到会真的掉眼泪。”民警赵康杰向记者讲述时感慨万分。在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杨帆设计的特殊训练中,两位演员必须保持对视,重复“是儿子不孝,让您受委屈”与“不,是爸爸对不起你”的对话。当台词重复到第20遍时,赵康杰注意到小安喉结开始颤抖;到第30遍,他发现自己声音开始发涩;当某个无法计数的时刻,排练室里突然响起哽咽——他竟在对方泛红的眼眶里,看见了自己因值班错过女儿毕业典礼的场景。“当时在场的民警、罪犯,连小安自己都哭得难以自抑。”赵康杰回忆。
这场突破性的表演在上海市监狱系统首届罪犯艺术节上展演,大获成功。当时,小安的父母就坐在台下。在不久后监狱组织的一次亲情帮教活动上,小安流着泪向父母悔罪,并第一次主动拥抱了他们。戏剧与现实在此刻完成了震撼人心的“穿越”。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细微处求突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罪犯改造的黄金经验。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有这样一栋3层小楼,被专门用于罪犯的评估、管理和矫治。步入其中,心理咨询室、沙盘室、音乐放松室、催眠室、矛盾调处室等一应俱全。
未管所教育改造科副科长滕海鸥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上海市少管所就开始进行心理矫治。2009年建立的“未成年犯16PF常模”,填补了我国未成年犯心理测试方面的空白。如今,心理测试和危险评估机制,已经贯穿了未成年罪犯改造的全过程,并为罪犯制定“一人一案一册”的个性化矫治方案。
未成年罪犯的改造工作
不仅关乎个体救赎
更是对法治文明与社会未来的深情守护
彰显了司法温度与社会担当
40年前
电影《少年犯》的上映
使得这群迷途的孩子进入了公众视野
40年后
未管所始终在探索未成年罪犯改造工作
让更多的迷途少年重燃人生希望
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重新起航
编辑:郭 伟
供稿:未成年犯管教所 林芝瑜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