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事已高的母亲拉扯着三个智力发育不全的儿子,这样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在湖北通山县,孟阿香老人就和丈夫育有三个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孩子,孩子们没有自理能力,只能依靠父母养活。
而在1997年,孟阿香的丈夫就因病去世,照顾儿子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一人身上,当时她已经年过70。
失去丈夫的悲痛没有让孟阿香垮下,她挂念着自己的三个孩子,独自一人又照顾了他们20多年。
直到2018年,92岁的孟阿香拖着病痛的身体离开了人世。
母亲一走,这三个孩子该怎么办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前来协助处理后事的人,竟然在孟阿香老人家的阁楼上,发现了6口大缸。
这些大缸里全都是满满的粮食,是一位母亲自己省吃俭用,一粒一粒存进去的,给三个孩子未来的保障。
十几年下来,几口大缸里的食物足有千斤,即使3个儿子没法出门打工,也足够他们吃上很多很多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我们歌颂一位平凡的母亲如此伟大之时,在她的眼里,她只是用尽全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有人说,每一对母子上辈子都互为救命恩人,经历许多世,这辈子才会成为母子。
在一生中,或许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也会爱很多人,可回头看一看,一直站在原地爱着我们的,却只有母亲。
是软肋也是盔甲
2022年,一位马来西亚的男子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引人落泪。
这名男子的母亲近几日离世了,可因为工作原因,他甚至没有见到妈妈最后一面。
可等男子回家后,却发现冰箱里塞满了妈妈做的饭菜,妈妈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也知道自己可能见不到儿子了;
于是就在临终前做好了满满一冰箱的饭菜,好让儿子在她离开后仍能吃到妈妈的味道。
男子说自己会好好将冰箱里的每一粒饭、每一样调料都认认真真地吃干净,他边吃边潸然泪下,为自己没能及时赶回来而自责。
《劝孝歌》中说:“尊前慈母爱,浪子不觉寒。”
只要有妈妈在身边,无论年纪再大也会觉得自己是温暖的、是有依靠的。
同样,孩子对于母亲来说,是最柔软的软肋,也是最坚硬的盔甲,为了孩子,每一个母亲都会拼尽全力,给孩子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
在心理学的预期理论中,心理预期指的是人们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它是无规律的、无理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可能产生的变化。
只要心理预期向好,那么个体就会感受到安全感和控制感。
对于母亲来说,最好的心理预期就是孩子能够过得好,孩子的成长之路,就是她控制感最大的来源。
代偿性防御机制
你听说过“复仇之母”吗?
1981年,一位痛苦的单亲妈妈玛丽安巴赫迈尔走上了法庭;
面对伤害了自己女儿却又有可能脱罪的罪犯,她毫不犹豫拿出手枪,对准罪犯结果了他的性命。
就在一年前,玛丽安巴赫迈尔年仅7岁的小女儿安娜,在某天与母亲发生不愉快后逃学,却落入了35岁邻居克劳斯家中。
克劳斯对女孩实施猥亵,并用长筒袜勒死了她。
但克劳斯却完全否认自己对女孩的犯罪行为,他说是女孩诱惑了他,并威胁他要把这件事告诉母亲。
玛丽安巴赫迈尔被罪犯的谎言激怒,也为罪犯有精神异常的理由可以躲过法律的惩罚而对其恨之入骨。
一年后的庭审现场,她躲过了安保,在法庭上连开8枪杀死罪犯,为自己的女儿报了仇。
当正义缺席时,母亲永远不会缺席。
心理学中的代偿性防御机制,指的是个体会通过寻找替代事物或者行为来弥补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从而减轻这些不足所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有人通过对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的认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通过依赖某件事物弥补自身的不足。
我们在吃好吃的的时候,经常听到妈妈说:“我不爱吃,给你吃吧。”
其实妈妈并不是不爱吃,而是看到了孩子满足,她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有时候,孩子就是母亲在生活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最重要途径。
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母爱从来都是无条件的给予,回头看看母亲吧,别让她一个人在你的身后孤独地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