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其中有个规定,在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以后不能再用“不添加”“零添加”这类词来强调食品配料了。



在现在的食品市场上,“零添加”的产品随处可见。去超市逛逛,零食、酸奶、饮料、烘焙食品,还有各种调味品的包装上,常常能看到“0香精”“0色素”“0蔗糖”“0反式脂肪”这些宣传语。就拿酸奶来说,认养一头牛、初酪等品牌的产品包装上就写着“0香精、0色素、0蔗糖、0果胶”;无糖茶也总宣传“0糖、0脂、0卡”;在短视频平台上,卖得火爆的预包装面包,10款里有9款都宣称“0反式脂肪”。

消费者这么关注“零添加”,主要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对食物里的成分特别在意。尼尔森在2017年的报告就显示,79%的中国消费者对食物成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很多人对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不太放心,觉得添加剂少或者没有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所以“零添加”的产品就特别受欢迎。



不少品牌也借着“零添加”的东风,成功打开市场。2022年海天酱油陷入“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就受到更多关注,在竞争激烈的酱油市场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净利润增长约55%。还有松鲜鲜,这个主打减钠和“0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的松茸粉品牌,在2021 - 2023年,每年营收都能增长300%。从线下零售监测机构的数据也能看出,调味品类目中,“零添加/0添加”概念商品数量从2022年第二季度的300多,涨到2024年第四季度的800多,市场份额也快翻倍了。

但“零添加”的火爆背后,也有不少问题。有些“零添加”的宣传其实挺误导人的。比如果汁饮料标着“不添加蔗糖”,可果汁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声称“不添加甜味剂”的含糖饮料,说不定还有其他添加剂。而且,“零添加”被滥用,感觉都快变成一种营销手段了,让消费者对添加剂越来越恐慌。只要哪个品牌因为添加剂的事被吐槽,消费者就一股脑地去买那些标榜无添加的产品,这也导致食品行业陷入“零添加”的恶性营销战。就像千禾味业,之前一款“千禾0”酱油被检测出镉,网友发现“千禾0”只是商标,不代表“零添加”,这事还上了热搜。




这次新规出台,就是为了规范市场,减少这些“擦边球”行为。不过,这对食品行业来说,影响可不小。以后不能标“零添加”了,产品的差异化就不那么明显了。毕竟很多人买包装食品的时候,不会仔细去看成分表,主要就看包装上的宣传。没了“零添加”这个卖点,依赖它的产品就得重新找其他差异化的地方,像独特的工艺、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功能等等。

而且,消费者知道“零添加”可能只是营销话术之后,对整个品类都会产生怀疑,信任度降低。还有些消费者被“零添加”营销影响太深,新规实施后,可能会对合规使用的添加剂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这就需要品牌花更多精力去科普。这样一来,“零添加”赛道可能就没那么火了,主打健康卖点的品牌想复制松鲜鲜的成功也更难了,产品销量说不定会受影响。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在倒逼食品企业回归产品本身,加大科技创新。比如酱油行业,就得想办法平衡“零添加”和保质期的矛盾,研究用天然防腐剂代替化学防腐剂,哪怕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口感变化这些问题。

现在食品企业还有两年的过渡时间,但具体怎么调整,难度有多大,还不好说。因为新规只规定不能写“零添加、不添加”,像“零某成分”这种写法要不要调整,还没有详细说明,很多企业都还在研究政策。而且新法规对不同品类的添加剂要求很复杂,食品企业得针对每个细分品类去调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