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博弈下的高超音速革命……
在21世纪大国军事博弈的棋局中,高超音速武器正成为改写规则的“战略砝码”。
2023年,当俄罗斯海军将“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列装于4500吨级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时,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已悄然进入新阶段。中俄南非三国联合军演即将上演的导弹试射,不仅折射出金砖国家深化防务合作的战略意图,更暴露出后冷战时代军事技术发展的深刻逻辑。
那么,“锆石”导弹有什么魅力?
在研发上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哲学。这款采用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巡航导弹,在直径仅0.6米的弹体内实现了9马赫的极速与1000公里射程的完美平衡。相较于中国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锆石”的紧凑化设计使其适配性产生代际优势。
从2000吨级护卫舰到战略核潜艇均可搭载,这种“分布式杀伤”理念颠覆了传统海军火力平台的吨位限制。
中国军工选择的技术路线则更强调体系化作战效能。鹰击-21虽然体积庞大难以适配中小舰艇,但其采用的助推-滑翔技术方案在末端突防速度上可达10马赫,配合055型驱逐舰的112单元垂发系统,可在区域拒止作战中形成密集的高超音速“火力网”。
这种技术路径差异本质上是两国海军战略需求的镜像投射:俄罗斯需要以有限资源维持全球存在,中国则聚焦于西太平洋的体系破击。
值得关注的是,俄方在舰载雷达与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短板,使其必须依赖卡-31预警直升机的空中中继制导,实际作战半径被压缩至600公里。而中国依托“北斗”全球组网与舰载综合射频系统,已实现“发现即摧毁”的OODA循环闭环,这种体系支撑能力恰是俄罗斯难以复制的战略资产。
俄海军选择在南非海岸试射“锆石”,其战略意图远超出技术展示范畴。
在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常规军力的背景下,俄方亟需通过金砖机制打破西方封锁,构建“去美元化”的安全合作网络。将高超音速武器首次置于多边框架下展示,既是对北约东扩的“非对称回应”,更是向全球南方国家展示技术主权的“战略路演”。
这种“武器外交”对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虽然中国在2019年国庆阅兵就公开展示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但在国际联合军演中始终保持着技术克制的传统。事实上,美国“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在环太军演中的多次试射已形成“技术威慑常态化”模式。在中美战略竞争白热化的当下,适度展示尖端武器既能增强盟友信心,又可塑造“拒止威慑”的可信度。
值得深思的是,南非作为非洲唯一具备区域投送能力的海军力量,其参与高超音速武器联演具有风向标意义。这预示着金砖国家防务合作正从反恐维和向高端战争领域延伸,可能重塑印度洋-大西洋交界地带的战略平衡。
现在是技术竞合:超越追赶的双向学习空间!
中俄在高超音速领域呈现独特的竞合生态。
俄罗斯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积累的20年经验,特别是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对中国突破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瓶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制导、多弹道协同突防等方面的突破,又为俄方提升导弹突防概率提供新思路。
双方的技术互补性在实战部署中愈发显著。
俄海军新型22350M护卫舰虽配备“锆石”导弹,但其舰载3S14垂发系统兼容性不足的缺陷,恰可对照中国850mm大口径通用垂发系统的模块化优势。而中国在中小型舰艇高超音速武器适配方面的滞后,正需要借鉴俄方“一弹多平台”设计哲学。
在这场竞赛中,美国的技术焦虑正在催生新的“三位一体”威慑体系。其“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将高超音速武器与太空侦察、网络战深度耦合,这警示中俄:单项技术优势已不足以构建战略威慑,必须加速推进“高超音速+”的跨域作战体系。
当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在南非海域划出高超音速弹道时,这条尾迹昭示的不仅是导弹技术的突破,更是海洋霸权逻辑的根本转变。传统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海权体系,正在被分布式、高动态的高超音速杀伤链解构。这种变革既带来“非对称制衡”的新机遇,也暗含战略误判升级的风险。
对中国而言,既要警惕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也要避免“装备保密主义”的束缚。
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与其后继型号,完全可以通过国际海军论坛等渠道进行选择性展示,在塑造透明度的同时增强战略可信度。毕竟,在智能化战争时代,装备性能的“适度可见性”本身就是威慑力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用“锆石”导弹书写的启示录,最终指向大国军事创新的本质规律。真正的技术优势不在于单项参数的领先,而在于能否将先进装备转化为改变战争范式的体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中俄海军在高超音速时代的竞合,终将超越简单的装备比较,成为重塑21世纪海洋秩序的历史进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