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军23900型两栖攻击舰(Project 23900)是俄罗斯首型国产大型两栖攻击舰项目,旨在弥补因2014年法国取消“西北风”级供应后留下的能力空白。该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受技术、资金及国际制裁等多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且存在显著争议;

2020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由克里米亚的扎利夫造船厂承建,计划建造2艘(“伊万·罗戈夫”号和“米特罗凡·莫斯卡连科”号)。 2021年,船体分段开始建造,但受制裁影响,关键设备(如动力系统)采购受阻;2023年,俄官方称首舰船体已“技术性合拢”,但未公开完整建造画面,实际进度存疑;直到2025年才有具体卫星图片验证…

23900级排水量约25,000吨(接近法国“西北风”级),最多搭载20-25架直升机,包括卡-52K攻击直升机、卡-29运输直升机和卡-31预警直升机;俄军可能整合“猎户座”或“天狼星”舰载无人机,用于侦察和火力引导;坞舱可容纳6艘登陆艇(如“岩羚羊”级气垫艇);车辆甲板可装载40-60辆装甲车(如BTR-82A);搭载海军陆战队约900人;配备“铠甲-M”弹炮合一系统、AK-630近防炮,缺乏垂直发射系统(VLS),防空能力有限;依赖“季风”电子对抗系统,但集成度可能低于西方同类舰艇;



为了减低建造技术难度、赶上进度、节约资金,它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和部件,例如船体结构:为加快进度,部分非关键结构(如上层建筑、内部舱室)采用民用船舶标准,降低抗爆和防护要求;动力系统原计划使用法国柴油机,制裁后改用国产M55R柴油机(民用改良版),功率和可靠性可能不足;导航、通信系统部分依赖商用现货(COTS),而非军用定制化方案;

采用民用标准的潜在危害巨大,首先是生存性缺陷:船体结构未按军用抗冲击标准设计,易受反舰导弹或鱼雷攻击后结构性损毁;损管系统(如防火、防水密闭舱)简化,可能加剧战损后的连锁反应;



民用动力系统(如M55R柴油机)在持续高负荷运行下故障率较高,影响远洋部署;商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不足,可能导致雷达、通信系统相互干扰;民用部件供应链不稳定(尤其受制裁影响),长期维护成本可能飙升;战时快速修复能力弱于全军用标准舰艇。

俄官方目标是首舰计划2028年服役,第二舰2030年交付。现实挑战却是关键设备(如舰载雷达、推进系统)国产化替代进度滞后;西方制裁导致复合材料、精密轴承等进口受限,造船厂产能不足;外界评估首舰可能延迟至2030年后,甚至存在项目下马风险。



由于制裁和建造难度增加,该舰最初预算约5-7亿美元,但因制裁和国产化替代,实际成本或超12亿美元:法国“西北风”级造价约7.5亿美元(2010年代),但性能更成熟。目前,俄国防预算优先支持乌克兰战场,海军大型项目拨款可能被压缩。

总体上,23900型性能逊于“西北风”级(如缺乏全通甲板优化、航空管制系统落后)。俄罗斯曾寻求中国或印度提供技术支援(如舰用柴油机、复合材料),但尚无实质性合作披露。不过,他可能会带着大量民用部件服役:乌克兰冲突中,俄黑海舰队损失多艘登陆舰(如“萨拉托夫”号),急需23900型填补两栖投送缺口。 但是,克里米亚造船厂持续遭乌军无人机袭击,进一步威胁建造进度。

23900型是俄罗斯海军迈向“蓝水”的关键项目,但其采用民用标准、受制裁制约及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性能与可靠性难以达标。若项目最终完成,其定位更接近“象征性存在”,而非真正全球部署的两栖攻击力量。未来能否服役,取决于俄乌战争长期化背景下的资源分配,以及俄罗斯能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