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律师的实战经验与公益担当

陈律师曾在房地产公司工作多年,主管审计,监察和法务,做律师之后也长期关注并代理过大量工程合同纠纷类案件,发现这类案件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三个核心环节:争议焦点的精准锁定、证据链的完整构建、诉讼策略的灵活运用。今天,我结合典型案例和北京地区司法实践,用“人话”拆解工程纠纷的底层逻辑,并分享如何帮客户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工程纠纷“五大战场”:争议焦点全解析

工程纠纷看似复杂,但90%的案件都逃不开以下五类争议点:


1. 合同效力之争

致命雷区:资质缺失(如挂靠、转包)、阴阳合同、违法分包。北京某国企因将工程转包给无资质包工头,被法院认定合同无效,最终仅能按成本价结算,损失上千万。

破局关键:签约前必查对方资质证书原件,警惕“联营合作”“内部承包”等变相转包话术。

2. 工程款结算“拉锯战”

典型场景:固定总价遇设计变更、财政评审拖延、签证混乱(如隐蔽工程签证造假)。我曾代理某央企项目,因发包方以“签证要素不全”拒付3000万尾款,最终通过施工日志+监理签字链锁定事实,全额追回。

实战技巧:合同约定“逾期答复视为认可结算文件”,并保留邮寄签收记录(司法解释第20条是尚方宝剑)。

3. 工程质量“罗生门”

高频争议:竣工验收后渗水、裂缝等质量问题归责。关键要区分是施工缺陷还是设计/材料问题。某案中,我们通过第三方鉴定证明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系供应商责任,成功转移赔偿责任。

4. 工期违约“时间战”

避坑指南:疫情、甲供材延迟等免责事由需及时发函主张工期顺延,否则可能被反索赔日万分之五违约金(北京某项目因未留证据被判赔800万)。


5. 优先受偿权“生死线”

致命细节:18个月行权期从“应付工程款之日”起算,而非竣工验收!某开发商破产案中,我方凭借催款函重新起算时效,抢回2000万优先债权。

二、证据为王:建工案件的“黄金取证法则”

打工程官司,证据链的完整度直接决定胜负。我总结出“三线取证法”:

1. 书面证据“铁三角”

核心文件:合同正本+补充协议、招标文件、竣工结算报告(原件!复印件可能被质疑)。

杀手锏:向城建档案馆调取施工图纸、验收记录(持法院调查令可突破企业壁垒)。

2. 现场证据“三板斧”

取证流程:公证处全程录像(破损部位特写)、委托第三方做承载力检测、调取工地监控(证明施工人数/进度)。

案例:某项目发包方咬定“未按图施工”,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比对施工轨迹,逆转败局。


3. 财务证据“穿透术”

关键动作:梳理资金流水(查关联方走账)、申请税务协查(虚开发票或成突破口)、追踪甲供材采购凭证(证明偷工减料)。

特别提示:微信聊天记录别删!某项目经理一句“质量通病难免”成自认证据,帮客户减责30%。

三、诉讼策略:从“防守”到“绝杀”的六步棋

1. 诉前“诊断报告”

制作《风险图谱》:用可视化图表呈现案件胜败点,让客户看懂“打哪里能赢”。

2. 管辖权“卡位战

约定“北京仲裁委”可排除地方保护(某省高院改判率仅5%,仲裁一裁终局更高效)。

3. 保全“闪电战”

48小时内冻结对方账户(某房企拖欠工程款,我方抢先保全其预售资金池,迫使和解)。

4. 鉴定“攻心计

提前准备《鉴定事项异议书》,限制对方鉴定范围(如排除已签证部分)。

5. 庭审“剧本杀”

设计证人交叉询问话术(某案中连续追问监理员“为何签字”,揭穿虚假签证)。

6. 执行“组合拳”

对政府项目申请财政拨款扣划,对房企申请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执行(最高院已有判例支持)。


四、律师的社会责任:让法律更有温度

我曾无偿代理农民工集体讨薪案,运用“实际施工人突破合同相对性”规则(司法解释第43条),绕过五层转包链,直接从总包方执行回款。作为律师,既要维护客户利益,也要守护社会公平——这才是法律人的终极使命。

陈律师最后要提醒的是:工程纠纷是技术战,更是心理战。选择律师时,别只看“关系”,更要看证据组织能力、法律技术拆解能力、商业思维整合能力。我是北京陈律师,用专业护你商海无惧风浪!

(注:为保护客户隐私,文中案例已做脱敏处理。具体案件需结合证据细节制定策略,本文不作为个案法律意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