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中旬,日军攻占聊城,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余守城健儿在同日军血战中壮烈殉国。
嗣后,鲁西北党组织和范筑先合作开创的鲁西北抗战局面遭到严重破坏。范筑先队伍大多溃散,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受到削弱,日伪顽的势力随猖獗起来。
中共中央向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徐向前、朱瑞等人提出必须重振鲁西北的抗日斗争,
并发出"范筑先如确牺牲,我应用一切办法团与巩固其部队,并实际帮助范区作战"的指示,并要求派部队去配合,示"共患难之意"。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令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立即率部进入鲁西北平原,
同时,又作出了让李聚奎到鲁西北组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的决定。这时,战火纷飞的冀南已进入冰冷的冬季。
空旷的田异常荒凉,一阵阵寒风,夹着枯叶和黄尘,在漫空里飞旋。在这恶劣的环境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政委李聚奎,正指挥着部队在南宫以抗击日军的"扫荡"。
李聚奎
这时他接到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发来,命令他离开纵队,立刻去鲁西北的命令。12月下旬的一天,北风呼啸,大地冷得像一座冰窖。
李聚奎拿着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菁玉的介绍信,带着两个警卫员,由青年纵队警卫连的一个排护送,
冒着凛冽的寒风,风尘仆仆地来到鲁西北的冠县,找到了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驻鲁西特委代表张霖之。
在冠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李聚奎告诉张霖之,他打算以鲁西北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第十支队为基础,组建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重振鲁西北的抗日斗争。
正要建立先遣纵队之际,接到刘、邓来电: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继续坚持鲁西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十支队改称筑先纵队,先遣纵队另行组建。
于是,李聚奎和张霖之从第十支队和地方上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在冠县崔八里庄另行成立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领导机关,
李聚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刘致远任参谋长。接着,刘邓首长从冀南调来一个200多人的营,划归先遣纵队建制。
李聚奎又把第十支队的第五团改编为先遣纵队第二团,约1100多人。
八路军总部指令由冀鲁边区转进鲁西北的津浦支队、冀南军区的青年纵队第三团、第一二九师骑兵团和筑先纵队,统一归先遣纵队指挥。
从此,李聚奎指挥先遣纵队各部活动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地区,破袭日军铁路运输线,打击日为顽反动势力,使抗战的旗帜在鲁西北大地上高高飘扬起来。
40多年后,当李将军谈起这段历史时,曾幽默地说:"当时条件很差,我到鲁西北时,差不多是个'光杆司令'。"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