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彩云之南这片热土,我便深知肩负的使命——以沪滇协作为纽带,架起上海与昌宁的“山海之桥”。作为上海市闵行区选派至昌宁的挂职干部,我始终以“山海情深、家国共担”为信念,将东部经验融入西部实践,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与昌宁干部群众同心同行。
产业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突破
东西部协作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昌宁资源禀赋独特,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长期存在。我们立足“延链、补链、强链”思路,2022年以来投入沪滇协作资金共计1.33亿元,实施24个产业项目,其中勐统镇优质水稻加工厂项目最具代表性。通过引入红米精深加工技术,稻谷收购价每公斤提升2元,带动349户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转型。这些项目不仅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更让发展信心“强起来”,真正激活了乡村振兴的“造血”功能。
人才赋能:以“智”破题的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通过“派出去学+请进来教”双向发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2022年以来上海市选派4名援昌干部、48名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指导;昌宁选派11名干部、31名人才赴上海学习,形成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全流程帮扶”机制。在基层治理领域,我们引入上海社会组织孵化经验,推动社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2024年我们搭建昌宁劳务协作平台,通过订单输出、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等举措,实现1007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58名脱贫人口赴沪稳定务工。这些创新实践,既输送了“上海智慧”,也培育了“昌宁力量”。
民生为本:以“小切口”撬动“大幸福”
民生是沪滇协作的落脚点。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一盏路灯、一条道路、一间卫生室做起,帮扶以来累计实施61个上海市帮扶项目,覆盖13个乡镇。例如,温泉镇生态茶产业道路的修建,让茶农运输效率提升50%;更戛乡果蔬冷库的建成,解决了农产品保鲜难题,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漭水镇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的建成,推动了当地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新增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万元。在医疗教育领域,我们动员上海社会力量,捐赠筹集学习用品、资助学生及帮扶资金等共计60万余元改善学校设施,这些“小而美”的工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山海协作”的温度。
山海情深:从“异乡人”到“自家人”
去年初到昌宁县时,一个月跑遍十多个乡镇。在古茶树边,详细了解需求,在挂包户家,倾听群众心声。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沪滇协作不仅是政策与项目的对接,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共鸣。昌宁的青山绿水和干部群众的淳朴热情,让我这个“上海来的副县长”逐渐成为“昌宁的自家人”。每一次项目落成时乡亲们的笑容,都是对这段山海情最温暖的注解。
东西部协作如同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上海为昌宁注入发展动能,昌宁亦以奋斗精神反哺上海干部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山海共赢”为目标,让沪滇协作的种子在昌宁绽放更多“共富之花”。
口述人:保山市昌宁县委常委、副县长 黄威
整理人:沈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