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帆船公开赛30日在众多帆船爱好者的不舍注视下落下帷幕。自本月28日开赛以来,这场吸引了31条ILCA6级帆船、25条ILCA7级帆船以及30条J80级帆船、总人数约300人的国际级水上赛事,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一股别样的“帆船风潮”。

从中外名将的激烈角逐,到本土帆船文化的历史传承,再到临港新片区以体育带动旅游、商业的崭新尝试,这一系列精彩的瞬间与努力,都在三天的赛程中留下意味深长的印记。


中外高手荟萃,滴水湖畔亮点纷呈

“最激烈的一场比赛,往往要到最后一轮才能见分晓。”当J80级冠军诞生的那一刻,来自厦门的“明大鲲鹏帆船队”船长沈圣难掩兴奋之情。首届上帆时,他的队友曾经在滴水湖上小试锋芒,今年他亲自率队前来,半是期待,半是挑战。最终,他们不仅赢下了桂冠,也让外界看到了国内业余俱乐部选手高水平的竞技实力。而J80组亚军和季军则分别由“SailingIn厦门航海中心”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帆船队”夺得,厦门船队对这一组别的“统治力”可见一斑。



获得J80级冠军的明大鲲鹏帆船队

ILCA6与ILCA7项目则是本届赛事另一大焦点。全球帆船迷都知道,ILCA级别对应的是奥运会男子单人艇、女子单人艇等核心项目,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众多外国选手远道而来。葡萄牙的Eduardo Marques在ILCA7级中一路领跑,西班牙选手Joaquin Blanco albalat与以色列选手Omer Golani紧随其后,将亚、季军揽入怀中;而在ILCA6级的公开组和女子组中,英国选手Jonathan Emmett与四川选手李懿昕同台飙风,前者摘得公开组冠军,后者则斩获公开组亚军、女子组桂冠。李懿昕赛后感叹:“相比去年,今年滴水湖风向更多变,场地更加复杂,每天都考验着选手的应变能力。能在国际高手环伺中保持竞争力,说明中国选手的整体水平正在进步。”



ILCA6级的公开组前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参赛选手都是第二年回到上帆舞台。被称为“英国现役ILCA第一人”的世锦赛冠军约翰森·埃米特(Jonathan Emmett)便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参加首届赛事的精彩集锦,“上帆太独特了,风力变化大,比赛组织专业,让人感觉跟参加国际顶级比赛并无二致。”埃米特更在赛间化身“导游”,主动带领一些初来乍到的国外选手熟悉上海,不少人由此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帆船环境刮目相看,“今后一定会把上帆列入个人赛历,每年来上海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当然,今年赛场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组合”,非“独臂船长”徐京坤与奥运冠军徐莉佳莫属。两人共同出战J80组,被戏称为“双徐”合体:一个是单臂征服“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的远洋英雄,一个则是中国首位帆船奥运金牌得主——当竞技海洋与奥运光环在滴水湖畔交汇,无疑成为本届赛事最具传奇性的注脚。虽然他们并未站上最高领奖台,但徐莉佳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很开心能跟京坤一起比赛,跟更多中外选手同场切磋,帆船运动一直在突破圈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被它吸引。”

帆船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说选手们在水面上劈波斩浪是赛事的“表”,那么上海深厚的水上运动基因与对青少年的培养,就是赛事的“里”。从1873年外国商人在黄浦江上举办被称为“上海杯”的帆船比赛,到20世纪50年代舢舨驶帆风靡,再到改革开放后奥运会帆船项目的兴起,这座城市与帆船的交融已逾百年。如今,“上帆”不仅承载着历史回响,更在滴水湖畔为青少年播下新的帆船梦想种子。

据《上海体育史话》记载,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有西方商人将帆船带入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新奇的航海文化与上海开放的都市风格在黄浦江面碰撞出第一朵“帆船浪花”。到了上世纪50年代,“舢舨驶帆”一度成为军民相结合的国防体育项目,从1956年最初的六条帆船发展到1960年的五十余条,市民对这项运动的认知渐次形成,帆船也从精英圈层的“舶来品”逐渐迈进群众体育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恢复奥运会项目帆船,上海籍运动员凭借“舢舨驶帆”打下的基础,在芬兰人型、470型等国际项目中迅速成长,进军全国锦标赛、亚运会乃至更多国际舞台。上世纪80年代,上海又率先接触大型远航帆船:如1986年上海海运学院购入“天琴”“天鹰”号,组织师生航行至日本大隅海峡,为中国大帆船时代拉开序幕。这些历史足迹,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水上文脉,滋养着新一代青年选手的成长。

如今的滴水湖赛场上,越来越多本土青少年开始接触帆船,不少中小学也将帆船知识引入校本课程。赛事期间,孩子们在岸边围观、在分享会中聆听“独臂船长”徐京坤的远洋经历,或与奥运冠军徐莉佳面对面交流。他们不止看到高水平竞技,更感受到航海精神里蕴藏的敢于探索、坚韧不拔与团队合作。一位上海队老运动员感慨:“很多外籍选手来到这里才发现,帆船并非纯粹的‘舶来品’,而是我们祖辈早就扬帆的文明传承。现在通过‘上帆’,更多孩子有机会了解这份传统,甚至亲身尝试,让帆船文化在新一代心中重新发芽。”



这也是为何上海市体育部门在首届上帆结束后强调,赛事不应只是“一场国际帆船竞技”,更要成为“国际化帆船运动与本土深厚文化之间”的桥梁,让航海精神与青少年的成长同频共振。伴随本届赛事回归滴水湖、吸引多国好手积极参与,“上帆”已初步展现品牌化雏形。未来,随着更多青年力量注入,上海帆船公开赛或将迸发出更大活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上海海洋文化与青少年培养的闪亮窗口。

文旅商体融合再升级,催生申城航海新活力

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帆船本身在水面上只需“三天”便可决出胜负;然而当它与城市文旅、商业资源彼此联动,所能激发出的“社会溢出效应”却远不止于一时。经过去年的初步探索,今年上海帆船公开赛在临港新片区的“文旅商体”融合程度明显走深,让“观赛”和“区域体验”融为一体,持续吸纳更广泛的人群前来参与。

“赛事+文旅”的做法在今年尤其突出。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旅处为“搭桥人”,赛事主办方东浩兰生与海昌海洋公园、耀雪冰雪世界、滴水湖沿岸酒店及各类餐饮休闲场所合作,共同推出了多套“上帆临港观赛套餐”,价格从百元至千元不等,涵盖观赛门票、景区折扣与酒店住宿。据悉,不少市民选择了“上帆+海昌+耀雪”的双日游套餐,一位姓李的女士兴奋地表示:“花1199元能近距离看国际帆船比赛,之后再带孩子去海昌海洋公园和冰雪乐园玩,两天时间完全不浪费,性价比特别高。”


更“接地气”的尝试是赛事期间投放的消费券。临港新片区以滴水湖湖心为圆心,向环湖一路区域辐射,为前来观赛的市民发放共计30万元的“赛事专属消费券”。3月29日至30日上午10点一到,2,400张消费券便被“秒杀”,从咖啡馆、简餐到特色文创店,湖畔商户一下子热闹起来。滴水湖游艇码头附近餐厅“壹福·li”的店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明显感受到游客增长,“很多拿着消费券的市民顺道就到我们店里吃个饭、喝杯咖啡。很多人是看完帆船顺路来逛,湖边景色也很美。”

“举办赛事不是仅仅为了办一场比赛,而是希望给区域带来更多人气、带动更多资源联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旅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搭建了“平台”,把滴水湖酒店、餐饮、景点等要素整合起来,通过“上帆”这个“链主”项目,让大家互通有无,“想为市民打造一条更成熟的休闲线路,也为临港树立‘滨水文旅’的新形象。”据悉,临港已连续两年将上海帆船公开赛列为重点赛事之一,并计划通过更多活动将其融入地区的“体育+旅游”整体布局。

宏观而言,这是上海“文旅商体”多元融合的生动缩影。近些年,随着本市体育产业的多维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与城市文化、商业配套相互结合,把单纯的竞技体验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对市民和游客而言,这无疑拓宽了休闲度假选择;对城市而言,这种模式也在不断催生更具竞争力的“新名片”,吸引国际目光与人才汇聚。



风帆渐远,梦想正酣

三天的跌宕竞争在滴水湖上谢幕,但帆船运动之于上海、之于更多年轻人而言,才刚刚燃起新的激情火苗。冠军船队沈圣和队友们承诺:“如果有机会,明年一定还会来上海比赛。”李懿昕也毫不犹豫地表示:“只要有上帆,我就会来。”奥运冠军徐莉佳则早早期盼下届赛事的开放报名,她更期待徐京坤能继续留在J80的舞台:“双徐”再次携手远航。

或许在明年春天,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海外强队“打飞的”来沪,感受上海的繁华与包容;也会听到更多本土选手说出“下一届再见”的豪言。帆影虽远,但航海梦想长存。上海帆船公开赛给予的,远不只是一份金银铜牌或几天热潮,更是对航海文化之于城市未来的深层引导。在“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浪潮中,上海借帆船之风,朝着更具国际化、更多元融合的城市目标稳步前行。

属于上海的帆船传奇,才刚刚书写到第二页。

原标题:《上帆第二年:文旅商体融合再升级,助力申城航海文化扬帆远航》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