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门诊大厅,便见一排整齐摆放着的自助刷脸机,不少“银发族”正排队挂号,每人在机器前停留的时间都没超过1分钟。

去年年底,这排机器“上新”功能——从“一码付”升级成“一脸付”,刷脸不仅支持医保账户支付,经过授权认证后,自费部分可以通过电子支付账户一并扣除。

功能升级带来“连锁反应”,使用电子支付的患者比例从过去不到15%提升到40%。“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一部手机、一张脸就能走遍全医院了。”嘉定区中心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迟辰斐说。

技术带来的就医便捷只是嘉定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道缩影。围绕治病、防病,曾经困扰嘉定居民的许多难题,正在被解决。

在“嘉”看不到专家?把“名医”“名技”引进来

不跑市区,也能在家门口看专家号。满足嘉定居民的就医需求,正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工作室在这里“落地”。

这个3月,嘉定区中心医院,这个上海市唯一一所高质量发展“双试点”医疗单位,又新揭牌了一个“名医工作站”,由仁济医院麻醉危重症疼痛中心主任俞卫锋领衔。此前,已有仁济医院泌尿外科薛蔚、心内科卜军、妇产科狄文、普外科刘颖斌、消化科马雄等5位“大咖”在此设立“名医工作站”。


嘉定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曹励欧提到,借力仁济医院资源优势,嘉定区中心医院引进19名学科专家及2名管理人才担任科主任,实现“技术”“管理”双赋能。医院重点病种的诊治“图谱”也不断扩展。

在嘉定,好医生不仅进医院,还进社区。嘉定居民胡阿姨受膝痛困扰到家门口的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诊,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骨科专家王勤业,了解状况后,王勤业用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这一技术,让胡阿姨在家门口缓解了疼痛。

面对百姓日益多元化的就医需求,嘉定如何接招?嘉定区卫健委陈建根亮出了一组数据:随着临床与科研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嘉定院区四级手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资源消耗多或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手术)比例28.51%,4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不断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诊抢救成功率99.06%,院区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0余项。

“现在百姓出现‘疑难杂症’,可以在‘嘉’解决。”陈建根说。

住不进病房、看病到处跑?让看病这件事再简单点

生病苦,看病奔波也辛苦。

“之前见过患者没有床位不能住院,焦虑又沮丧,我们看着也焦心。”迟辰斐回忆,“今年1月,嘉定区中心医院正式启用了住院管理中心,其中一个作用就是统筹分配医院所有床位。”


迟辰斐告诉记者,过去,医院里每个病区拥有的床位是固定的,但患者的流量是“潮汐性”的,一个病区床位“爆满”的同时,另一个病区床位却可能出现“富余”。“在医院的统筹管理下,病人可以尽早住院。”迟辰斐强调,这也是对医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今年内,这项工作还将更新2.0版本。“我们将联合下属四家医联体单位,把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至90张床位也纳入管理。”迟辰斐相信,通过进一步盘活各级医疗机构中的隐藏的资源,能稳步提高嘉定居民的就医体验。

嘉定区中心医院住院管理中心的另一个使命,是让患者“少跑两步”。此前,患者住院之前需要做的一系列检查分布在医院的不同点位上,住院前期免不了在医院里到处跑。

“能不能让住院前检查在一个集中的位置,‘流水线’式地完成?”住院管理中心做到了:患者登记好了,旁边就是财务窗口,再旁边就能找检验科抽血……

这种一站式服务,也体现在嘉定区中心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管理的探索中。日间手术是指患者按照诊疗计划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出院等一系列操作,嘉定区中心医院的日间手术中心设有专门独立区域,入院登记、出院结账、日间手术室、日间手术病房均在同一楼层,为患者提供集中式服务,无需在多个楼层往返奔波。

日间手术室护士长顾叶介绍:“现在医院日间手术的年手术量为3790例,还有不少外国患者来这里做日间手术,给我们点赞。”

随着数字进一步赋能健康,嘉定居民在“嘉”门口便捷就医感受度将进一步提升。陈建根介绍,未来,嘉定各级医疗单位将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训练,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新质生产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