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拍摄的三位女红军和村妇徐解秀同睡过的木床。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记者|马付才
责编|李旭
正文共3410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湖南省郴州市是一座被红色记忆深深浸润的城市,这里宛如一部活色生香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卷,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宜章县、耒阳市、永兴县等地见证了湘南起义的烈火硝烟,桂东县见证了“第一军规”的庄严诞生,汝城县见证了“半条被子”的深厚情谊。
近日,记者沿着历史的轨迹,走进桂东县探访“第一军规”的颁布地,抵达汝城县承载“半条被子”温暖故事的发生地,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深沉与厚重,也感受到郴州市在红色文化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中“走新”又“走心”的工作历程。
“第一军规”铸军魂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从粤北到达湘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县委的协助下,发动农民在旧历年关举行起义,于1月12日占领宜章县城(又称“宜章起义”“宜章年关暴动”),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湘南起义历时三个多月,以武装暴动建立了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6个县的苏维埃政府,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100多万人参加了起义……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党的武装起义中所罕见。
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井冈山来到湖南桂东,准备接应湘南起义的朱德部队,于30日来到桂东沙田墟。墟上有数百间店铺,平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可是,当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时,却家家店门紧闭,墟上空寂无人。老百姓为什么会望风而逃呢?原来,一年前,井冈山一支农民武装到过沙田。这支队伍不仅洗澡不避人,还取来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铺床,第二天却不上门板、不捆铺草,走了还要拉几个民夫帮着扛行李。再加上反动派大肆污蔑工农革命军“见屋就烧、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深受兵匪之害的百姓听信谣言,都躲进了深山野林。
在沙田墟的第3天夜晚,毛泽东坐在油灯下,他想到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兴衰成败,想到秋收起义以来建军的经验教训,想到工农革命军中经常发生禁而不止的不良行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亮油灯,将前几个月曾经讲过的,但未系统成文的军纪逐条修改,反复斟酌后,写下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928年4月3日上午,天气晴朗,毛泽东在沙田墟的一处稻田里,向工农革命军战士讲述了没有纪律不成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打胜仗的道理,对部队中存在的违纪现象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他逐条向部队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在如今的桂东县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念馆内,在一口水缸(复制品)前,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工农革命军将要离开沙田墟时,派人到部队住过的地方进行纪律检查。有一位老人反映,部队借用他家的一口缸漏水了。检查组一看,这口缸有一条裂缝,只在装满水以后才漏水,部队借水缸时没察觉到是否漏水。虽然如此,工农革命军还是按照“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规定,赔了一口新水缸,并向户主表示了歉意。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治军纲领,被称为“第一军规”,这个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治军纲领,使深受强权欺凌,饱罹兵祸之苦的中国老百姓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1929年1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六项注意”中又增加了两项:洗澡要避女人、不搜俘虏的腰包,形成了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工农红军的步伐一路向前、走过大江南北,对纪律的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三大纪律”中,“行动听指挥”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改为“筹款要归公”,后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随着作战环境的变化,原先在南方宿营时要用“门板”和“稻草”铺地睡觉的情况,在红军主力长征转移到北方以后不再有了。这两项内容因与革命斗争的需要不相适应,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就不再出现。“八项注意”的内容相应地补充完善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1935年10月,红15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在给官兵讲解布告时想到,如果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军纪条文编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词,更便于红军官兵牢记。于是,他与任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商量,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歌曲《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的韵律,完成了《红色军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由于歌词易记、旋律简单,这支嘹亮的军歌很快在部队中传唱开来。战士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中重温纪律要求,人民军队的好作风也随着清脆的歌声流传开去。
“半条被子”暖人心
郴州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第一军规”颁布,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回头看我们来时曾经走过的路,立规矩、守规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郴州市,还有一个“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上旬,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在汝城县沙洲村一带进行了长征半个月来首次较长时间的休整。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睡在屋檐下、空地上,不仅没有动村民的东西,还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等。30多岁的村民徐解秀非常心疼这些战士,她拉了3位女红军住到自己家里。腾出自家那张宽1.2米的木床,垫上稻草,床边架上一条搭脚的长板凳,徐解秀带着1岁的儿子加上女红军们,就这样挤到了一张床上。看到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烂棉絮,女红军便拿出她们唯一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母子一起横盖着。
临走时,怕徐解秀母子寒冬难熬,3位女红军执意把被子留给她,但徐解秀坚决不同意。推来推去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索性找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抱着半条被子,徐解秀含着泪,送了女红军一程又一程。群众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红色价值引领激活基层治理动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第一军规”中“上门板、捆铺草”等细节规定,既体现了对群众利益的尊重,也通过规范日常行为强化了军民关系。这种纪律要求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具体行动,确保军队始终与群众同心同德;“半条被子”故事中,三名女红军将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分给群众,展现了共产党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初心。这一行为不仅是物质上的分享,更传递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彰显了党与群众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因此,无论是“第一军规”对军民关系的规范,还是“半条被子”的故事,都表明纪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只有严守纪律规矩,才能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近年来,郴州市坚持深耕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与时代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党建与群众结合,探索出一条红色动能驱动、多元主体协同、民生服务暖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郴州市委政法委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切实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郴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发掘和利用郴州的红色资源,以“老兵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奋发有为、诚信守法的新时代退役军人典型,推荐“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名,“湖南省模范退役军人”6名,“湖南省最美退役军人”6名;安仁县通过优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史研究人员、党校教师、场馆讲解员组建专业宣讲团队,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周边群众、中小学生自发参与到红色文化讲解中来,有效激发了全县党员干部使命感和责任感;宜章县充分利用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开发了一条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红色”主题游路线,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力量融入乡村发展,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临武县利用革命英烈故居和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廉政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宣传,开展革命烈士后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廉精神主题党日等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廉政资源,引导基层党员干部传承红廉基因,助推清廉村居建设,赋能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