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期间,部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打土豪。

但沿着井冈山周边打了一圈之后,土豪的钱财也打得差不多了。

领导知道,要想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只靠打土豪这一条路,那是没有出路的。

一定要发动群众,建立基层党组织,让群众都能够认识红军、拥护红军、帮助红军。

这才是红军发展的长久之计。



他曾对杨开明讲道:“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现在集中人力在这一县内经营,想在最短的期间内,建设一个党与群众的坚实基础,以应付敌人下次的会剿。”

在会师前,领导把部队都撒开,分别到永新、宁岗等地做群众工作。可惜还没有巩固,部队就开往湘南去了。

“八月失败”,不仅朱德部队损失很大,更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且根据地的生存环境也进一步恶化了。

当时,在领导先后率领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敌人趁根据地兵力空虚,借机反扑,井冈山根据地周边被土豪和国民党再次控制。

前期领导在周边进行的群众工作基础亦全部丧失。

红军的生存又成了大问题。

部队回到井冈山后,首先就是没有粮食吃。于是朱德只好带着部队下山挑粮。

井冈山根据地位于宁岗、遂川、永新三县交界处,方圆550里,所产粮食仅够当地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

这是1928年10月间的事情,后来广为传颂的故事《朱德的扁担》,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良才上将,时任红四军军部秘书。文章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当然,靠挑粮维持部队生活,也不是长久之计。

一是永新、宁岗地区的粮食产量有限,不可能保证源源不断地供应部队。二是红军的经费也日益减少,买粮的钱也很快花光了。

朱德的部队本来给养还比较丰厚,一方面是最初从范石生那里拿了不少军饷,另一方面湘南暴动时期打土豪又补充了一些。

所以部队刚开始还能按旧军队的办法,一个士兵一个月发军饷12元钱。

等上了井冈山,经费日渐拮据,很快就废除了军饷制。

全军上下,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五分钱的伙食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每天只能吃三钱(15克)食盐、四钱(20克)菜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

红军当年还流传一首歌《红米饭南瓜汤》。

我们现在当成革命传统歌曲来唱,认为表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在当时,却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

当地南瓜一元钱可以买150斤,红军每天吃南瓜度日充饥。

这样艰苦的生活,部队为什么还能坚持,而没有瓦解呢?全靠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经济民主。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作风。

这与旧军队是完全不同的。

旧军队有句话“连长连长,半个皇上”。

意思是只要当了连长,就可以吃空饷,然后还可以克扣士兵的军饷和伙食费,所以连长很快就肥了。

其实,不仅是旧军队,在刚刚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中也是等级森严的。

当然,克扣军饷的事情或许没有了,但军官和士兵待遇天壤之别,依然是存在的。

比如,南昌起义时,陈毅被称为“五皮干部”,即围皮带、穿皮靴、背皮包、戴皮手套、拎皮鞭。

士兵看不惯,根本不听他的。

革命军队真正的官兵平等,就是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的。

红军当时如此弱小,物质生活如此艰难,怎样才能稳定军心,保证士兵不逃亡、不哗变?

唯有“官兵平等、同甘共苦”,这是最朴实的思想政治工作。

红军内部要搞好团结,对外还要和当地老百姓搞好关系。

要想在井冈山站住脚,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没有群众的支持,红军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领导建立的新型军队,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军纪。

1927年10月底,领导带着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前,在遂川对部队讲话,要求大家一定要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他宣布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百姓一个红薯。



1928年1月,红军攻占遂川县城后,领导要部队分兵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建立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

针对部队进城后出现的一些问题,领导再次宣布了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什么叫“上门板、捆铺草”呢?

原来当时部队住宿村子里,常借用老百姓家的门板做铺板,用稻草做铺草。

各家的门板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如果不物归原主,一大堆的门板就对不上。

所以就规定了每日出发前要给老乡上好门板,捆好铺草再走。

经过多年的演变,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时至今日,由领导当年首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依然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钢铁的领袖已经逝去,领袖的钢铁还在保卫人民。

军队的好作风和严格的纪律,都需要组织保证。

如果没有党员和干部带头执行这些政策和纪律,红军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再好的制度也仅仅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已。

在朱毛会师以后,领导在三湾改编创建的“支部建在连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并引入到朱德的部队中。

在士兵中培养党员,就是培育骨干。

每个党员入党时,都要宣誓:

“1.遵守党纲、党章和纪律;2.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3.保守党的秘密;4.服从党的一切决议;5.经常参加支部生活和活动;6.按期缴纳党费。如有违上述各项,愿受党的严肃纪律制裁。”

这套政治制度,从红四军军党委,到团党委、营党委,再到连支部,各班自成一个党小组,形成了红四军中的各级组织,有效地贯彻了党的决定和路线,有力地掌控了部队。

在此之前的革命队伍,如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部队等,均是靠干部一级管一级,层层节制的办法管理部队。

但如果某一层级的干部出了问题,就有损失掉一支部队的危险。

领导则是通过创新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方法,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来管理部队。

以支部组织取代长官的个人威信,以连队党员士兵形成核心骨干,比以往的方法更为扎实。

为了体现红军中的政治民主,领导还创建了士兵委员会。

各级士兵委员会的任务是:1.参加军队管理;2.维持红军纪律;3.监督军队的经济;4.做群众运动;5.作士兵政治教育。

士兵委员会,由士兵直接参与军队管理,打破了官长指挥一切的老规矩。

这使红军战士感觉自己真的是当家做主。

但是士兵参加管理,给军官的权威造成了麻烦,甚至会出现极端民主化的倾向。

在“八月失败”中,29团士兵委员会决定回湘南,是造成“八月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朱德对士兵委员会很是不满,下令撤销29团的士兵委员会。

后来红四军调整了士兵委员会的权限,及其与军事指挥机关的关系,规定士兵委员会只能对于某个问题建议或质问,而不能直接干涉或处理。

士兵委员会开会须由党代表参加,相当于一个政治顾问的性质。

另外,非常时期党代表可以临时解散士兵委员会,或者不准许其开会。

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建立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军队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创新创建。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的报告中。

后来,这份报告选入《毛泽东选集》时改名为“井冈山的斗争”。

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在上海租界里的临时中央的领导们,是想不出来这些思想的。

这些思想,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实践出真知”。

领导的这些思想和举措带来的实际效果,给朱德、陈毅等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也逐渐赢得了朱德部队干部们的尊重。



1927年8月15日,汝城遭到了敌人的袭击,朱良才等人被抓住。开始的时候,敌人没有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不料却在一个同志身上搜出了农协会的大印,而被关进了监狱。

在监狱中,看守审问:“你叫个甚?”

“朱良才!”

“你这贱骨头,是什么良才?”

朱良才狠狠瞪了他一眼,心里暗暗下定决定:自己是革命的良才。自此以后,他把原来的姓名、字和号都扔了不用了,干干脆脆就叫朱良才。

抓捕他们的敌人国民党第16军军长范石生亲自审问了朱良才等人,范石生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是干农户的。旁边的土豪朱义聘却大声嚷嚷:“他们是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

范石生却说道:“不要大惊小怪的,就是鲍罗廷也没事。”

朱良才感到非常意外,感到了他反共也不是那么坚决。就开口道:“范军长,把这些松松,太不方便了!”

没想到范石生直接答应了:“好好,去掉,不要。”

朱良才后来才知道,范石生和朱德是朋友,很同情共产党。

36天之后,朱良才重新获得了自由,还从16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赵传薪那里得到了“对革命不要灰心,一个革命者入狱不算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革命一定会胜利!”

1927年,朱良才在何日升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就高兴地说:“在我被捕的时候,差一点被敌人当作共产党员杀了,接过今天真正做了共产党员,做共产党员死了也甘心,死了也光荣。”

1928年,朱良才被派到了朱德的军中,会师之后,朱良才在第四军任秘书。

临危受命出任红五军,艰难的36天东归之路

1936年,朱良才出任西路军教导团团长,随部队西渡黄河作战。

1936年底,西路军撤离永昌城向西进发。但是马家军发现之后,派骑兵紧随不舍,由于敌人行动迅速,一路跟在西路军的后面打,导致西路军损失惨重,部队搞得非常疲惫。

这天部队来到了一个叫做梅家营子的地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王树声兼任第9军军长,原军长孙玉清调任红三十军。总部则继续西进向红三十军靠拢。

这天晚上,他们听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那就是红五军在高台县兵败。

红五军在高台奋战了七天七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军长董振堂等3000多名指战员都牺牲了。

红五军的覆灭,进一步加剧了西路军的紧张。



这天,陈昌浩找到了朱良才,对他讲:“如今形势危难之际,你去红五军当政治部主任吧!”

朱良才心里奇怪:红五军都已经不存在了,我还去当 什么主任呀。不过虽然他心里这么想,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任命,回答道:“好吧!”

由于红五军当时只剩下了几百人,最后这几百人也补充到了其他的部队,建制撤销,朱良才又被调到了红三十军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

红三十军打了几仗之后,依旧没有改变困难的局面,部队伤亡很大,情况十分危急。在石窝的时候,指挥部开会将剩下的2000人分成了左右两路。朱良才虽然是红三十军的人,可是却分配到了右路红九军这里,协同王树声指挥。

然而部队很快就被打散了,他的身边只剩下了李聚奎、方强、徐太先和十几名战士。

他们十几个人在祁连山里与敌人周旋,没有粮食他们不得不杀了战马充饥,没有水,他们就吃雪。

在山里转了好几天之后,深知不能再在山上待下去了,就走出了树林,下山查看情况。



结果他们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了,就在这个时候,旁边不远处响起了枪声,搜山的敌人赶紧朝着枪声走去,他们则是趁机逃跑了,不幸的是他们也跑散了。

朱良才单身一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看着茫茫的祁连山,最后他决定寻找部队。

朱良才孤身一个人,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挖煤的工人,对方非常同情他,就将自己的衣服换给了他。

经过化妆之后,朱良才就开始向陕北的方向走去……

这天,朱良才刚刚走进了一个村子,敌人也从村子的另一头进来了。朱良才急忙躲进了一户人家,直到敌人走了之后,他才走了出来,还向主人家买了一双鞋,主人家同情他的遭遇,还送给他一些馒头干。

就这样,他再次上路了。

这一天,他正走在小路上,远远看见一群敌人迎面走来,碰巧的是旁边有一个牧羊人,按出来他是一个红军,便脱下了身上的羊皮,披在了他的身上,让他伏在羊群中,才脱离危险。

这天,朱良才正行进在野地里,却突然遇见了一群打兔子的敌人。他赶紧跳进了旁边的小沟沟里面,结果有一只受惊的兔子也跳进了这条沟里面。敌人紧随而来,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时候,那只兔子又跑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