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心怀志向的年轻人都踏上未知的征程,投身到革命解放的事业里,从此,聚少离多成了生活的常态。无数个夜晚,他们躺在冰冷潮湿的大地上,望着夜空,脑海里浮现出家人的面容,只能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家中的父母是否安康,兄弟姐妹是否平安长大。
1953年,会议休息时,志愿军政委和团长谈到了各自的家乡以及家世。当志愿军政委说自己是四川人还姓向时,团长越听越激动:“你就是我失散20年的亲哥哥呐。”这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父子三人共同参军
四川省,向以贵一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土地是他们唯一的希望。这年灾祸接连降临,地里的庄稼被旱灾和虫灾折腾得颗粒无收,向以贵最小的儿子因为连年饥荒,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小儿子还是没能挺过来。
向以贵的妻子本就体弱,后来又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她气息奄奄,断断续续地说:“他爹,我怕是不行了……你一定要把两个娃拉扯大……”向以贵喉咙哽咽,只能用力点头,不久后,妻子也撒手人寰。如今,家里只剩下向以贵和两个儿子,向守全和向守义。
1933年,向以贵像往常一样,扛着锄头准备去田里劳作。忽然,一阵整齐有力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他抬头望去,只见一支队伍正沿着山路前行。看到挑着重担的老乡,他们还主动上前帮忙。
向以贵忍不住问道:“这是哪来的队伍,咋和以前见过的都不一样呢?”战士回答道:“老乡,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
向以贵望着这支队伍,心中瞬间有了新的想法。晚上回到家中,向以贵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
“今天爹遇见了红军,那是真正为咱老百姓着想的队伍。咱们一起加入,跟着他们,说不定以后能让日子好起来。”
向守全和向守义对视一眼,齐声说:“爹,我们听您的!”几天后,向以贵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红军队伍。
初入红军队伍时,向以贵、向守全和向守义父子三人都在同一个连队,训练、行军总是形影不离。向以贵常对儿子们念叨:“咱既然来了,就得听指挥,好好干!”每次出任务,父子三人相互照应,齐心协力。
然而长征时期,部队重新调配,父子三人被安排到不同部队的不同岗位中。长征开始后,向以贵成了一名炊事员。就在红军队伍踏入草地的第五天,向以贵正匆忙转移炊事物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的身体猛地一震,重重地倒在泥泞的草地上。
附近的战士们见状,见向以贵身上背着的行军锅,已经被打穿了好几个弹孔,锅里的干粮也溅满了鲜血。向以贵脸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艰难地说:“同志……这干粮,你们都带着,一定要走出草地,祝长征胜利!”说完,他的手缓缓垂落……
向以贵牺牲后,局势愈发紧张,向守全和向守义随各自部队奔赴新作战地点。在频繁辗转中,兄弟俩断了联系。1935年,在一次队伍调整中,让他们在一处临时驻扎地意外重逢。
向守全一眼就认出了向守义:“弟弟!真的是你!”向守义闻声回头,又惊又喜:“哥,可算见到你了,这些日子你咋样?”
还没等两人好好叙旧,远处传来急促的集合哨声。两人对视一眼,满是不舍。向守全匆匆叮嘱:“没时间了,你一定照顾好自己,等革命胜利,咱再好好团聚!”向守义用力点头:“哥,你也保重!”
就这样,仅仅不到半个小时的相聚,两人匆匆打了招呼,互道珍重后便又立刻转身,奔赴各自的战场。此后多年,他们在纷飞战火中各自为战,彼此没了音讯。
兄弟俩在不同岗位奋斗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向守全所在的部队响应号召,被编入了八路军115师。在出征前的动员大会上,师长大声说道:
“同志们,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要狠狠打击侵略者,打出中国军人的威风!”
向守全站在队列里,拳头攥得紧紧的,暗暗发誓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不久后,迎来了平型关战役,向守全和战友们利用地形掩护,不断向前冲锋。他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但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消灭日寇!
战役结束后,向守全因表现出色被推荐到延安炮校学习。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向守全以优异的成绩从炮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
而向守义在部队调整中,接到命令,前往129师师部担任警卫员。1938年,组织选中向守义去太原参加宣传员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向守义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战场上,他不仅英勇作战,还发挥所学,用激昂的话语激励着战友们。
解放战争结束时,向守义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已经成长为一名团级指挥员。
1950年10月19日,身为人民志愿军副团长的向守全,随部队首批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刚进入朝鲜,他们便与敌人交锋。两个昼夜的激战,漫长而艰难。向守全带领着部队与步兵部队紧密配合,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终于成功拿下阵地。
此时,硝烟渐渐散去,向守全望着飘扬在阵地上的军旗,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的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由于向守全的良好表现,他被调到了炮兵第四十四团,担任团长的职务。
政委与老乡聊家世,团长听后激动大喊:我就是你哥呀
1952年9月,向守义所在的部队紧急调往朝鲜战场。作为政委,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一到战场,他便立即投入工作。
而在战场的另一处,他的哥哥向守全作为团长,正带领着队伍冲锋陷阵。命运的又将兄弟二人牵引到了同一片战场,只是他们所在队伍不同,各自忙碌于战事。
1953年,向守全所在的炮兵第44团,肩负起支援向守义所在137师的重任。战役大获全胜后,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师政委赵振远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开始为大家介绍本师和友军部队的主要领导干部。
正说着,赵振远突然停顿了一下,然后转向向守义,笑着说道:
“向政委,我突然想起支援咱们的炮兵44团团长也姓向。巧的是,他和你一样都是四川人,你们说不定还是老乡呢!”
向守义连忙问道:“真的吗?这位向团长叫什么名字?”赵振远摇了摇头,笑道:“具体名字我还真没细问,一会儿介绍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说不定你们之前在家乡还见过呢!”
会议间隙,向守全坐立难安,满脑子都是那个姓向的四川老乡。于是他匆匆起身,快步穿过人群找到向守义:“你好,听说你也是四川的?”向守义连忙握住,热情回应:“是啊,可算碰到老乡了!”
两人站在一旁,简单聊了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向守全越听越觉得眼前这人像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说话的口音、神态,都和记忆里的弟弟重合。可会议马上要继续,两人只好匆匆结束交谈。
第二天晚饭后,向守全抱着棋盘,敲响了向守义的房门,“来下盘棋?”棋盘上你来我往,气氛轻松。向守全忍不住问:“你老家是四川哪儿的?家里还有啥人?”
向守义详细回答,提到自己父亲和哥哥时,向守全心中一震,声音颤抖着追问:“你父亲是不是叫向以贵?哥哥叫向守全?”向守义站起身激动地说:“是啊!你……你是?”
向守全眼眶泛红,也站起身,声音哽咽:“我就是向守全,你的亲哥哥啊!”两人愣了一瞬,随即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待朝鲜战争的硝烟散去,二人又奔赴不同岗位。
1958年,向守义作出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决定。他告别了熟悉的军营,踏上新的征程,凭借在部队积累的经验和坚韧品质,在地方工作中崭露头角。
而向守全始终坚守在部队,在军事领域不断耕耘,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兄弟二人虽身处不同岗位,却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