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为教师减负,人们多从外部找原因。其实,教师减负既需要管理部门为教师减轻各种非必要负担,更需要教师塑造自身应对教学生活的合理方式,即自我关怀。基于职业理想的自我关怀,是减轻教师各种负担,使自身在教书育人事业中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的重要方式。
自我关怀有助于教师减负。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自我关怀是人对待自身、他人、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人应关心自身、他人、世界,相互玉成,实现一种自控又满足的生活状态。教师的自我关怀,因其职业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基于对学生的关爱、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热爱,体现着教师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教师通过关怀的方式,与自身、工作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关系,有助于摆脱与自身、工作的经验和利用关系,赋予工作和自我生命以更高尚的意义。当前,教师为谋求生存发展,很容易基于某种目的、需要、手段,将自身作为调整、改造的对象,将工作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谋生的方式。尽管这种态度和方式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强调这种态度和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自我膨胀,与集体、他人隔离,背离信仰,滋生或加剧身心负担。而教师通过自我关怀,与自身、工作相处,建立一种无需中介、目的、手段的,自然的相互促进关系。这种关系尽管可能只是瞬间,但是能够让教师感受自身生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给予经验、利用的生存关系栖居休养之所,减轻教师身心负担。另一方面,自控、满足的目标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内在限度,能够避免自我膨胀。当前,一些新手教师想要做好工作,却又一时无法适应教学节奏、胜任教学任务,积极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压力,滋生了负担。教师要自觉反思自身工作状态、工作追求和实现路径,减轻、缓和功利倾向等身心负担。
教师减负应遵循自我关怀的成己成人逻辑。成己成人即成全自己进而成全别人,成己是成人的前提,成人又有助于成己。成己成人源自儒家思想中的为己之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寻求化解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矛盾的积极策略,探讨人应如何努力创造优化生存条件,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成己强调人通过修身艺术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和精神境界。成人即帮助、成就、完善他人,体现了一种利他主义的伦理精神。成全别人是成全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人成己相辅相成。教育旨在培养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积极地认识、更新、完善自身,培育自身的人格力量,才能把自身塑造成积极健康的幸福传递者,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减负的内在要求。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乐。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说,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他们开始喜欢她,喜欢上她的课。在这一过程中,她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这样的经历说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成长,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职业幸福感点燃了教师的激情。他们在学生成长中印证了自身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辛苦的付出在这种印证中得到了升华,平凡的工作开始闪耀着生命的华彩。
教师减负应践行自我关怀的方法。教师减负既要践行关心自身、关心教学生活的路径,又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生活理念。
第一,教师需要自我悦纳,满足自身合理需求,保持自律和耐心,培育自身人格力量,积极对待教学生活。教师需要悦纳自身,发现、发展自身的美好品质,释放自身潜能,同时也应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应客观地认识自身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其中的合理需求,培育健康人格。教师应保持自律,全神贯注地做值得做的事,对自身的转变和成长保持耐心,为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提供保障。
第二,教师应关心学生,培育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教学生活中创造价值和幸福。教师关心学生,要以身作则,培育学生的关怀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榜样形象,榜样是关怀的关键要素。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会自然地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诉求,理解、共情、欣赏学生。对话可以是各种形式和基调的,但必须注意态度、学生个性等情感因素。教师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关怀态度和能力,尝试为学生提供关怀他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关怀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求证,即对学生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通过对各种事项动因的求证不断表扬鼓励学生。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理解、做好工作任务的习惯,更从容地应对日常工作。教师要养成运动、倾诉和独处等缓解释放自身压力的习惯。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自觉反思自身工作状态,完善教学生活理念。教师需要自觉反思,纠正完善自身。这样做既可以释放自身压力,又有助于教师发现、完善自身的工作状态和追求。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认识水平,如可以借鉴文本叙事,即通过阅读教育名著、名人传记和历史文学等经典文本获得启迪、经验和智慧,提升自身的修养境界。
(郭方涛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魏同玉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19年培育项目“地方院校免费师范生职业发展倾向及影响因素”[19CPYJ2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7日 第06版
作者:郭方涛 魏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