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香港宣布了一个非常重磅的消息:看急诊要涨价了!
3月25日,港府公布了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
(图:点新闻)
这里先简单科普一个概念,香港的公立医院实行分流制度,就是按照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治理的先后次序,而不是按先到先得的方法。
急诊是分为5种情况: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非紧急。
(图:大公文汇)
像目前看急诊都是统一收费为180元。
但从2026年1月1日起,香港急诊室收费则实行两级制。
(图:香港01)
危殆和危急的病人免费,其他级别看急诊的病人则每次门诊费收费400元。
(图:香港01)
按理来说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涨价,但这个消息一出,不少港人都对此十分支持。
(图:香港讨论区)
毕竟目前统一收费之下就存在不少急诊室滥用的情况,现时香港55%的急症室病人都属于次紧急、半紧急的情况。
(图:香港讨论区)
有人会想着图方便就把急诊室当作普通门诊使用,导致急诊室超负荷工作。
部分病情不严重的病人虽说也要轮候上很长时间,但是因为急症室可以照x光,相比私人医院收费项目更便宜,所以也愿意等。
(图:网络)
但这种常规的项目显然就让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的救治受到影响,病情较为严重的急诊病人轮候时间也会被拖长。
比如一名头破血流的病人被分类为“紧急”,经初步包扎后仍需要在候诊大厅等上三四个小时都没能看上医生。
相当于门诊费涨价之后,能够一定程度减少非急诊病人涌向急诊室的情况,让真正需要急诊的病人可以不用等这么久。
(图:香港讨论区)
毕竟,在香港公立医院看病真的要等很久!
通宵等到死!
香港公立医院看病轮候时间是真的非常长,像2023还发生了一个非常轰动的事情:
一名病人活活等死在了医院!
(图:大公文汇)
当时已经是23点,一名58岁的女病人,因为发烧和咳嗽就跑到医院的急诊室看病。
结果这名女病人通宵在医院等了一晚上都没等到自己。
直到第二天11:45才排到她,当时医生认为她情况稳定,所以就安排她回到等候区等待进一步检查。
(图:香港01)
但到了12:30,医院广播通知她去看病时,病人并没有及时前往就诊。
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广播又通知了一遍还是无人就诊。
直到16:30,医护人员在急诊室等候区的厕所内发现病人已经失去了知觉,做心肺复苏也没有抢救回来,最终不治身亡。
(图:星岛头条)
而且这还不是第一例,过往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比如2021年时,一名63岁的病患同样在急症室等候区等着上病房时离世。
尽管夜间就诊高峰期等待时间相对更长,但即便在非高峰时段,患者的候诊时间也未见明显缩短。
(图:点新闻)
就拿今天这样的工作日来说,都有医院的急诊室轮候时间在8小时以上。
(图:医管局)
更何况8小时是可显示的时间上限,即便有人等了12个小时,官网显示的轮候时间也是超过8小时。
急诊尚且如此,普通的专科门诊就更不用说了。
专科门诊也对病人进行分流,分为紧急、半紧急和稳定。
被列为紧急及半紧急的病人,医护人员会尽量安排他们在两星期及八星期内就诊。
(图:网络)
但是被列为稳定的病人就不好说了...
等候时间都是几个月起步,甚至有的是以年来计算!
(图:香港01)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香港医院要等这么久才能看上病呢?
人手不够!
之所以要等这么久,还是因为香港公立医院资源不足,人手短缺。
据港府统计,2023年香港每1000名人口仅有2.1名注册医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像经合组织成员平均每1000名人口是约3.5名医生的水平。
(图:香港01)
与此同时,这个统计数量还是包含私立医院的医生人数。
(图:CTgoodjobs)
香港在公私营医院人手方面并不均衡,公立医院医生仅占45%,但是90%的病人都是到公立医院去看病。
更何况香港还存在医生流失的情况,公立医院的人手就更加不够了。
(图:无线新闻)
所以近些年来大家也经常能看到港府放宽招聘,引入非本地的医护人员。
(图:网络)
当然,也有等不及的港人选择北上就医看病,甚至掀起了一阵港人北上就医的热潮。
(图:明报)
毕竟医疗改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效,想要快速看病的话,北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你觉得看急症涨价这个措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