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纪婴儿”千千离世了。3月24日,这则消息一经传出,便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千千在3月9日因心源性猝死告别了这个世界,年仅25岁,她如同一朵尚未尽情绽放的花朵,过早地凋零,实在令人惋惜。



今年3月初,千千在天津工作时就被感冒缠上,发烧持续了好多天。她为人特别善良,心里总想着别给朋友添麻烦,所以即便身体难受,也一直没去医院。3月8日,千千决定回山西长治老家,长途大巴一路颠簸,到家时她体温都快40℃了,情况十分危急,家人赶紧送她去医院。可谁能想到,3月9日凌晨,千千在医院突然昏迷,医生们全力抢救,却还是没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最终诊断死因是心源性猝死。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千千母亲在评论区发声,称这是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现在正在审理,一家人就盼着相关部门和医院能给个公正说法。这话一出来,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讨论医疗安全和责任认定的问题。

潇湘晨报3月25日报道,山西长治市卫健委工作人员说,这事正在处理。千千父母已经到卫健委提交了投诉材料,工作人员登记后交给了分管领导,领导正研究下一步该怎么办。问到有没有医疗事故,工作人员表示还没调查,暂时没法回答,但保证一定会依法依规处理,给大家一个交代。



说起千千的出生,那可是充满希望的时刻。据红星新闻之前的报道,千千妈妈是老师。1999年12月31日下午3点多,她被推进产房,可小宝宝在肚子里就是不肯出来。产房里的气氛既紧张又期待,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开始倒数。终于,在当晚23点59分,千千伴着新世纪的钟声,在零点零分准时出生,成了备受关注的“世纪婴儿”,她出生时7斤多重,妈妈就给她取名“千千”,满含着千禧之年的美好期望。

这起事件背后,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以结果定责”带来的认知偏差。千千妈妈的话,其实也体现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的误解,觉得只要病人去世,医院就肯定有责任。这种想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家不太清楚医学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虽说现在医学进步很大,但面对心源性猝死这些急症,还是很难提前预测和有效干预。就拿病毒性心肌炎来说,早期能确诊的概率还不到30%,有些患者甚至要到尸检才能知道病因,这说明有些病真的很复杂、很难发现。另一方面,电视剧里经常演医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情节,让大家觉得所有病人去世都是医生没尽力,忽略了有些病本身就特别危险。因为只看结果来判断,有些家属在亲人去世后,就特别容易把火撒到医院身上,甚至想用舆论压力要赔偿。数据显示,咱们国家医疗纠纷里,真正能认定是医疗事故的也就10%左右,可“医闹”这种行为,比如医院被迫赔钱、医生无奈道歉,让医患关系变得更紧张了。



要解决医疗纠纷里的信任问题,建立一个讲道理、讲证据的沟通机制特别重要。具体可以从这三方面努力。

第一,完善第三方鉴定体系。卫健委介入调查后,要赶紧进行尸检、查看病历,再组织专家听证,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来明确责任。要是医院在治疗时真有没及时发现心肌损伤、抢救流程不规范这些问题,就得依法担责;要是医院操作没问题,也要跟社会说明白医学上的难处,消除大家的误会。

第二,加强对老百姓的生命教育。多开展科普活动,告诉大家心源性猝死有哪些危险信号,像感冒后一直没力气、突然晕倒这些,同时教大家一些急救技能,让大家遇到紧急情况能知道怎么办。

第三,医生和患者得好好沟通。医生跟患者和家属说话,得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把病情风险讲清楚,告诉他们就算积极治疗,也可能控制不住病情,这样能避免因为信息不透明产生误会。

千千的事就像一记重锤,提醒着我们: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认真负责,老百姓理解配合,这两者都特别重要。与其在悲剧发生后互相指责,不如一起努力,建立一个靠证据、尊重专业的医疗纠纷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医学才能真正成为保护生命的有力武器,不再是医患双方矛盾冲突的源头,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更好的对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