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27
赤岭小孩哥上演现实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大家都刷到了吧。
10岁,一天一夜,没吃没喝……阿亮的魔幻经历,迅速在社交平台掀起狂欢浪潮。
网友们有制作各种表情包,称赞他 “特种兵式生存”的;有调侃感慨老祖宗在下面疏通关系,助其躲过一劫的;还有直接喊话海军招人的……
但在集体围观背后,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尖锐的问题:
若没有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救援影像,这个男孩,是否还会和现在一样,被大家追捧?
还是会被老师家人邻里揪着“偷皮划艇”,“没安全意识”等问题行为,被简单归类为“作死熊孩子”?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公众注意力随着算法推送转移后,那些同样具有冒险特质却缺乏视觉冲击力的,淘气的或特殊的儿童,比如自闭症谱系群体,是否注定要承受社会认知的二次碾压?
整理 |夏天
编辑 | Jarvis
从“熊孩子”到“小英雄”
2025年3月21日,是改变阿亮命运的一天。那天晚上, 10岁的他像往常一样溜出家门。
这一次,他偷偷解开景区码头的塑料船缆绳,带着钓鱿鱼的竹篓独自驶向夜幕中的大海,然后迷失了方向……
第2天下午,三亚后海湾的渔民发现这个浑身通红、嘴唇干裂的男孩时,他已在茫茫大海上颠簸了整整30公里。被救上船时,阿亮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有饭吗?”
图源网络侵删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能“驾驭”大海,在生死边缘徘徊20小时的少年,竟然记不清父母的电话号码
冲突的形象,电影般的经历,小孩哥最后在海上被救的视频,瞬间传播。社交媒体上,“地表最强小孩哥”的称号不胫而走。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阿亮的家庭情况被逐渐曝光:家里共有4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平日里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阿亮长期处于放养状态。
同时被扒出的,还有他的“黑历史”:被罚站讲台、爬树、爬路灯杆,甚至多次离家躲进山林。派出所曾带他到教养所体验生活,父母也因这些事严惩过他,甚至将他吊起来体罚,可收效甚微。
图源网络侵删
令人意外的是,阿亮的这些令父母头疼的行为,在这场网络狂欢中,竟被悄然洗白,不少人甚至用这些事调侃他果真 “不一般”。
然而,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痛。细细剖析阿亮事件,就会发现围观者大多抱着猎奇心态,那些肆意调侃、消费阿亮的网友,可能并不明白,家长为矫正孩子行为,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当然,阿亮只是有些皮,生存能力和心态那是杠杠的,经过这一遭,那些顽皮的经历也能被做出另一番解读。
图源网络侵删
相比之前,其他同样有“顽皮”行为的孩子,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比如自闭症孩子,他们因为障碍,缺乏安全意识,也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父母为纠正其行为,也常常是使出浑身解数。
仔细想来,阿亮的成长轨迹与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困境,有不少相似之处: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教育方式简单直接,学校又缺乏个性化引导。
但阿亮幸运地因这场意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更多自闭症孩子却依然在“熊孩子”的标签下默默挣扎,无人问津。
偶尔有几个出圈的谱系孩子,要么是因为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被围观,要么是因为某个比较“天才”的方面被人挖掘出来。
从“被排斥者”到“治愈系网红”
特别的孩子,走红网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或许是件好事。
比如前段时间凭借“高颜值+音乐天赋”走红网络的自闭症青年小岱,也曾受到了很多关注。()
图源网络侵删
走红后,小岱被赞为 “坠落人间的天使”;但走红前,读书时期的小岱,却屡遭排斥与欺凌。
对于不一样的孩子,公众总是热衷于把他们塑造成“奇迹少年”或“问题儿童”,却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复杂性与真实需求。
阿亮这些充满“野性”的冒险行为,小岱身上散发出的“治愈感”,在包装之下,都成了流量密码。
事实上,有很多和阿亮一样的农村孩子都曾有过类似的大胆的行为,也一度让学校、家长和邻里头疼。
就说阿亮偷走景区船只这事,如果他当晚顺利返回并被抓包,想必少不了一顿猪肝炒肉,甚至父母还要被景区叨叨几句。
图源网络侵删
同样,自闭症儿童的许多行为不可控,个别意外走红的孩子会被理解和包容,但更多的人却仍然被误读着,觉得他们“调皮”或“故意作对”。
最近走红的阿亮和小岱,一个是性格顽皮,一个是先天障碍,虽然看似不同,却有很多相似之处:相比大多数规矩、听话的孩子,他们都属于特别而且难管的娃。
相比在镜头前被围观和赞美的那些点,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养育者自己清楚。
这类孩子在常规的教育下,很难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秀学生,但在针对化的教育下,却能够发挥所长。
比如阿亮,很多网友发出感慨:管好了是个人物,管不好就是社会包袱。
流量终将逝去,教育才是核心
网红是一时的,尤其是跟孩子相关的。他们终究会成长、改变,等有一天公众发现他们跟自己心中的“人设”形象不符时,又会将其推倒、甚至碾压。
我们关注和孩子相关的网络热点,除了一时狂欢,更应该透过个体思考关注背后的群体。
图源网络侵删
阿亮的漂流和自闭症群体的生存困境,其实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
当家庭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时,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
在标准化的要求之下,孩子的天性该如何保护或发扬?
如何在教育体系与社会环境中搭建包容性成长生态,让特别的孩子既能安全探索世界,又能获得适性发展空间?
对家长、学校、社会来说,教育既要有标准化,也要有个性化。
尤其是特别的孩子,更需要三重"安全网"——允许试错但不致命的教育缓冲带、接纳差异而非猎奇的社会包容度、支持探索而非限制的成长生态圈。
三亚后海湾的浪花归于平静,阿亮的故事终将淡出热搜,但对教育的思考却是永恒的话题。
图源网络侵删
这里,也特别推荐大家去学习和实践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提出的“教育三原则”:
原则1: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自闭症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
原则2:快乐、适度、巧妙地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他可能的或已经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引导孩子进步。
原则3:发现、培养、转化自闭孩子的特殊兴趣和能力,让孩子能有所成就。
当理解取代误解,支持取代指责,每一个看似 “难以管束” 的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航道上扬帆起航,书写独一无二的成长传奇。
毕竟,教育的真谛,并非驯服一匹野马,而是为它指引一片草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