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书法成就,除了宋徽宗“尚意”思想和瘦金体,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翰林侍书——王著编撰的《淳化阁帖》,亦是书法学者,绕不开的经典,此帖共计10卷,第6~8卷是王羲之真迹,囊括170帖。
虽然相比《圣教序》、《十七帖》等,唐朝制作的范本,此作更加全面,但是米芾曾说:“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帖,乃张说文。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
《淳化阁帖》里面的作品,真假掺半,不够精细和完备,要想掌握系统、正确的“二王”笔法,我们可以临摹,“南唐后主”李煜监制之下,制作的《澄清堂帖》,此作是皇家工程,由帝王亲自监督,自然精妙至极。
全卷60多幅字帖,经过精挑细选,皆是证据确凿的真迹,而且很多法帖,《淳化阁帖》也没有收录,凝聚王羲之毕生的笔法精髓,墨稿集成之后,就摹刻上石,底本藏在宫廷。
当年赵匡胤攻打南唐,见到此帖,内心十分喜爱,将其带走,之后秘藏起来,临终之前,嘱托后人一同陪葬,自此墨本消失无踪,幸好“宋拓本”留存,藏于赵匡胤地宫之内,因未经风化,字迹清晰。
全卷长达10米,60帖无一缺损,现藏香港中文大学,被选为“北山十宝”之一,卷中2000多字,包括行书、草书和楷书3种书体,个别笔画蕴含隶书的古雅感,尽显王羲之书法的变幻之妙。
我们拿结字和章法分析,比如“奈何”2字,连成一个字组,线条简洁、连贯,充满动势,使用草书笔意,而下方的“得”字,则是行楷为主。
体势端方,中间疏朗,四周向内收紧,笔画飘逸飞动,增添几分灵活性,左边的“便”字更是方劲,这种鲜明的视对比,强化视觉的立体感和艺术妙趣。
毫不夸张的说,这部《澄清堂帖》的价值,碾压10部《兰亭序》,王文治也题跋称赞:“……《大观》虽工致过之,精气弗及也。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真世间稀有之宝!”
如此精细、生动,且内容浩瀚的范本,书法界的确罕见,可时常临摹,学习“二王”笔法,以及不同字体的处理方式,把握魏晋风采,日后凭此,临摹历朝法帖,皆能得心应手。
而今,我们对《澄清堂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