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也能“共享”了?近日,杭州上城区九华社区推出的“共享奶奶”火了。这群由热心志愿者奶奶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务。

3月17日,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在微博发布长文称,“共享爷爷奶奶”模式社区互助项目在缓解年轻人育儿压力、促进代际融合和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共享奶奶”的社会互助模式2019年就在浙江宁波东钱湖度假区东钱湖镇的清泉社区产生并延续至今,台州、重庆等城市也相继涌现。不少网友称“下班太晚了,很需要”、“奶奶们能再就业”,并呼吁全国推广。

一头连着“夕阳”,一头牵着“朝阳”,“共享奶奶”能否打开城市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更多可能?


“共享奶奶”接送小朋友放学。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269位奶奶,帮助外来务工家庭

孩子上学后,放学的时间单位还没下班,接送孩子成了横亘在很多双职工家庭面前的一道难题。

虞女士和丈夫就面临着这样的烦恼,她是安徽人,父母在老家照顾弟弟的孩子。作为第二代外来务工者,她和丈夫打拼了近二十年,在宁波市东钱湖镇的清泉社区买了房。

“我在东吴那边的工厂上班,四点半左右下班,还要骑电瓶车过来。丈夫下班就更晚了,没人能接送孩子。”虞女士告诉潮新闻记者,她曾找过小区内的托班,一个月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但托班里孩子多、孩子之间年龄差距大,很容易产生矛盾,老师也照看不过来。

来自贵州的罗女士和虞女士面临着相同的困扰。为了接送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她常常需要和领导请假,提前半小时下班,或者找在宁波打工的朋友和亲戚帮忙。“实在没办法,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一切,被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党支部书记施丽君看在眼里。她介绍,清泉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距离工业区比较近,和东钱湖镇的其他小区相比房价较低,因此,小区里有30%左右的居民是外来人口。

2019年,施丽君偶然发现社区里的志愿者袁佩君左右手各牵着一个孩子在路上走,询问后才得知一个是她自己的外孙,另一个是隔壁邻居的孩子。那名孩子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者,在工厂上班没时间接送,袁佩君了解情况后,就主动揽下了这份接送的“工作”。


“共享奶奶”将放学的小朋友送到社区内的妇女儿童驿站。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这样的需求在社区里会不会很多?施丽君发动社工排查后发现,清泉社区有1200多户双职工家庭,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低龄儿童,“接送难”成为困扰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而社区本身有较好的志愿服务基础,“共享奶奶”的倡议一经提出,不少奶奶们都积极报名。

“目前,我们已经有269位志愿者,核心的‘共享奶奶’大概有58位,都是土生土长、在社区居住多年的老居民,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需要提供体检报告。”施丽君介绍,最重要的考核因素是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在筛选时也会优先考虑退休教师和公务员人群。

考虑到便利性和安全性,目前共享奶奶只提供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高钱园区和高钱小学的接送服务,除了固定接送25位左右的小朋友之外,“共享奶奶”还能对家里突然有急事的社区家庭提供点单式服务,只要联系社区专职网格员,就可以报名。


在幼儿园门口等待小朋友放学的奶奶们。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共享奶奶”的“上班”生活

周五下午三点半左右,穿着红色马甲的“共享奶奶”陆续出现在妇女儿童驿站内。等待孩子放学的时间里,五位今天值班的奶奶们分享着家长里短,夸赞彼此新做的发型。

70岁的卓金凤将一头白发梳得整洁,黑色毛线打底衫上点缀了一条珍珠项链。和卓金凤一样,奶奶们在出门“上班”前都会拾掇一番,用最好的面貌迎接孩子们。

“不接孩子的时候,在家里面闲得难受,就打扫卫生。”卓金凤说,一旁64岁的袁佩君也点了点头:“本来在家待着,睡到头痛死了,也没什么事情干,衣服也邋遢一点。两个老人糊里糊涂过了,明天是周几都不记得。”

子女成家后居住在市区,清泉社区里的本地老人们大多是空巢家庭。成为“共享奶奶”后,她们似乎回到了规律的、热闹的生活中。

三点四十分,被安排一对一接送高钱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袁佩君骑上了电瓶车出发,“小学距离小区有一公里多,步行吃不消。”

其他奶奶也拿上社工整理好的名单,向小区门口的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高钱园区走去。名单上的孩子按照年级段排列,除去生病没来幼儿园的,当天需要接送的孩子有十几位。


当天要接送的小朋友名单。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到了放学时间,老师领着排成队的孩子们来到闸机前,家长们在闸机前刷脸后依次领走小朋友。

“共享奶奶”是特殊的“家长”。“这个班没有我们的小朋友”,奶奶们的眼神扫过人群,十分肯定地说道。每个孩子的班级、长相和性格,她们都如数家珍。

“共享奶奶”一手牵一个孩子,小心地穿过马路走向社区,将孩子送到已经有社工和其他奶奶看管的妇女儿童驿站后,再返回幼儿园进行接送,单程距离大概200米。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四点十分左右,所有的小朋友已经被接到社区内的妇女儿童驿站里。有的拿起桌上的蜡笔涂涂画画,有的聚在桌前摆弄积木。孩子因为抢玩具起了争执,奶奶们连忙调解;走廊里跳绳声清脆,奶奶们在一旁看着,生怕孩子运动时有个磕磕碰碰。


放学后的小朋友在清泉社区妇女儿童驿站内玩耍。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我挺喜欢和孩子在一块,还挺热闹的。”奶奶们说,时间久了,走在小区里,孩子们就会主动打招呼,亲切地叫她们“共享奶奶”。孩子的家长逢年过节,也会上门看望奶奶们。邻里之间的距离,在一老一小的牵引间慢慢拉近。

临近五点,虞女士风尘仆仆地赶到驿站接孩子回家。“奶奶们都有带孩子的经验,知道怎么教导小朋友们,在这里,非常放心。”她笑着说,孩子也喜欢放学后待在这里,有时候都不愿意回家。

呼吁民间互助的弹性空间

从2019年至今,清泉社区的“共享奶奶”模式还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或是争执。“我们和家长之间有个爱心协议,其实就是君子协定。就是奶奶肯定会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也希望孩子之间万一有磕碰,家长也能够理解。此外,我们也给志愿者们购买了平安保险。”施丽君介绍。

“共享奶奶”们告诉潮新闻记者,在陪伴孩子的幸福之外,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很皮的小朋友也有,路上走着就把你手甩开,要时刻关注着,就怕他们有磕了碰了,没看住跑出去了。”

尽管社区为“共享奶奶”们提供了一些倾斜性激励服务,比如免费家政、上门送医和积分兑换礼物等,“但没有志愿者来要求,都是无私奉献。”施丽君坦言。

除了宁波,杭州、重庆、成都、鄂尔多斯等地的不少小区也有了“共享奶奶”的身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包括壮大老年志愿者等队伍,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老年志愿者,正成为社区互助新模式中的重要角色。

“共享奶奶”的社区互助机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项目介绍。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副教授廖正涛告诉潮新闻记者,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部分退休的奶奶处在身体健康、时间充裕的赋闲状态。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邻里关系逐渐淡薄,导致城市社区之间的邻里互助越来越少。

“怎样能让社区老年队伍活动起来,同时也能改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治理的资源和动力?基层治理呼吁邻里互助的新方法。”然而,廖正涛认为,“共享奶奶”式的邻里互助模式普遍推广并不容易,因为它既需要社区存在广泛的需求,也需要邻里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基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苗国也指出,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助模式与社区内部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关系很大。“如果是单位制社区,天然的有信任基础。但在部分城市的新小区内,社会原子化的现象就会比较普遍。”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如何让“共享奶奶”的模式走得更远?


清泉社区妇女儿童驿站。 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廖正涛认为,首先要多维度建立社区共同体,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此外,还要释放和挖掘居民之间互助的需求,“城市的商业服务和政府下沉式服务做得很好,有什么需求手机上一点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居民的互助需求。”他建议,一方面,保持居民互助的民间弹性空间,政府可以在“留白”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引导,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表彰。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有完善的兜底机制进行响应,“政府可以支持社区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建立意外援助保障体系。社区慈善公益基金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比如用于意外赔付,既保护好奶奶的初心,也保护好孩子和家长的权益。”

原标题:《火出圈的“共享奶奶”,能否连接起“朝阳”和“夕阳”?》

栏目主编:孙欣祺 文字编辑:沈佳灵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潮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