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宇宙本原观和天人合一观念
“三元”是道教教义的词语。元,始也,引申为天地的本原。所以,古代用“三元”的说法很多。历法家以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三元日”。术数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三甲子为中、下元,全称“三元”为“天地一变”之周始。
道教沿用“三元”作为教义中宇宙生成和个人修炼的内容。《云笈七籤》释“三洞宗元”,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在三元之境中,分别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他们各自主持三清之境。这三位宝君,作为道教经教的祖师,将天宫的遭经秘篆传授予世人。“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这就是“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的由来。
《云笈七籤》收有《元气论》,以天地水为“三元”,《黄庭内景玉经》,以日月星为“三元”。道教内丹经亦以“三元”解释修炼,称三丹田为“三元”。《道枢》称“人有三元,三元塞则六气乱矣”。陈樱宁在《黄庭经讲义》中,称“三元”为元精,元气、元神、将宇宙生成和个人修炼统一在一起。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感应构成了道教教义的核心部分之一,它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影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顺应天道自然,不逆天道而行。
《南华真经》则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在天人关系上,认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也是要求人顺应“天道”,与天合一。道教中的“天人感应”理念,既承袭了老庄哲学的精髓,也融入了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论述的某些元素。其核心观点包括:首先,天地与人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云笈七籤》引《真文经》说:“人之生也,头圆象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因此,治理国家就如同修养身心,都应当遵循“天道”的原则。其次,神仙与凡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神仙可学论》称:“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因此,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三是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吉凶有兆,如影随形。善者,恶之符。恶者,善之信。为善者,五行扶我,司命与我;为恶者,凶气覆之,恶星照之。虽天网之难逃,在人心之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