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增兵上海的目的,是他们在华北遭到顽强抵抗,想通过南北两线作战分散中国军队的防御力量,配合华北战场;
其次想通过进攻南京、上海等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区,逼蒋介石屈服投降。
而国民政府想通过上海会战来清除日军驻沪部队,封锁海洋,保卫宁沪安全,同时吸引华北日军分兵南下。
再就是向日本及英美显示自己肌肉,逼迫日本放弃灭华企图。或最起码拖延战争的进度,争取英美的干涉调解,达到阻止日本灭华的目的。
换句话说,两边都想打!
于是淞沪会战成了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役。
豫湘桂之战中日两军死亡人数更多,但日军大多是战病死,只能算惨,而不能算烈。况且日军基本上一线平推,除衡阳外,战役打得并不胶着。
八一三淞沪会战不一样。
江浙地区是蒋介石苦心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同感比较高。国民革命军的官兵无论训练和装备都处在相对完善的阶段,战斗力比较强。
日本那边,日军中的反蒋情绪也很高,完全没有战争中后期思乡、厌战的低落情绪。尽管相比中国军队战斗经验稍显不足,客场作战补给也不太充分,但胜在航空兵、炮兵、化学兵等特殊兵种的实力更完备,海军实力更是压倒性的占优势。
既然双方都想打,也有底气打,淞沪之战成了针尖对麦芒。
事实上,淞沪会战也确实是打出了均衡、拉锯的态势。
当时中国军事委员会能指挥的军队有180个师,参加淞沪会战的达73个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除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全部投入淞沪会战场。
关于中国军队伤亡的数字很多版本(下面这些数字仅做个参考),靠谱应该是接近30万 。其中阵亡中将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
但日本人也好不到哪里,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战死、病死2.3人,伤5万人,合计7万以上。
关键是,日本取得胜利只是战术层面的。浴血战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上海阵地,几乎可以确定,日本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中国战争。至于三个月灭亡中国更是一句笑话。
后果是,日本暴露了自己最大的致命弱点----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溃败也就成了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淞沪会战大约三个月后,中国这边还是功亏一篑。国民政府也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由主动变被动。
大的方面看,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战斗力都要比日本低一大截,局部的失败在所难免。
具体上看,在这么狭窄的地方投了70万重兵跟敌人拼消耗战阵地战,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
淞沪会战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特别在国家危亡面前,桂军、川军、粤军、湘军等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甚至互为敌对的各路军阀,摒弃前嫌,同仇敌忾,从千里之外驰援上海。
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将原本形如一盘散沙的中国凝结为了一整个整体。
“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上海一战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强烈的证明了中国抗日实力和决心!
这些正是淞沪会战最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