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在顺风顺水,获得成功的时候,很容易把平台以及时势的作用,当成自己的能力!

一旦离开了平台或者形势逆转,就情况完全不对劲了!

在一个好的平台,恰好跟上时势的发展,这其实是一种运气。

蒋介石此人非常爱离职,有自己生气不干的,有被人逼迫的,他曾经针对自己三次下野以及复职,在败退台湾就任所谓的“总统”后,说过这一段话:

“我每一次复职时所预定的目标,亦无不如计完成。我在第一次复职以后,不到八个月的工夫,北伐即告成功。

第二次复职以后,虽然经过14年的长期奋斗,但终于促使日本投降,达到了我们雪耻复仇收复失地的目的。

现在是第三次复职了,这一次复职以后,我们革命的目标,是恢复中华民国,消灭共产国际……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复职的使命。”



一、第一次复职,借助了民众要打倒军阀的时势

老蒋第一次下野是在1927年8月,因北伐期间与武汉国民政府的矛盾,以及清党后的压力,导致他辞去总司令职务,但同年12月复职,随后他率军北伐。

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针对这一次北伐,蒋介石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至今让网友反复回味,老蒋说道:

“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老蒋的北伐确实成功了,这也是国民政府最大的功绩,“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



但当时的国民党包括左派在内的力量,还有全国的所有工农群众,都受军阀之苦久矣,大家所有的敌人是共同的,就是打倒列强扶持下的军阀。因此,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消灭军阀,理所当然,老蒋的第二次北伐,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自然竭诚欢迎。

老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老蒋刚好在那个位置,做那个事情,换其他人也可以,并非真的是他军事能力卓越。

二、第二次复职,借助了抗日联合阵线的力量

老蒋第二次下野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全国抨击,于是,他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随后,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复职。



其后,几经周转,他终于真心抗日了,以最高领袖身份,喊出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抗日宣召,组成了中华民族抗日联合阵线。

最终正如老蒋所说:经过14年的长期奋斗,但终于促使日本投降,达到了我们雪耻复仇收复失地的目的。



但抗日为什么能赢?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说得比较仔细了。老蒋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抗日,但他的军事指挥统筹能力实在不敢恭维,1944年抗日反攻结束,同盟国除开中国这片区域,其他地方都是大捷。国民党不仅没大捷,还来一个豫湘桂会战大溃败,100万国军竟在此次战役中溃败。



不仅仅如此,在抗战胜利前一个月,国民党连续丢失了18个县城。1945年8月13日,国军还丢了一个县城。于是,我们看到了滑稽的一幕:在日军的攻势下,国军节节败退。突然,进攻的一方宣布投降,失败的一方却宣布了胜利。

可以说,老蒋之所以胜利,当然也有自己坚持努力的因素在内,但主要是抗日联合阵线组合的力量,包括国内我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支持,还有国际上美国的支持,否则,老蒋的抗日胜利很悬!



三、第三次复职,蒋介石的革命目标恐怕永远难实现

1949年1月21日,国民党溃不成军,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第三次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以“李宗仁滞留美国、中枢无主”为由,在台北宣布复职。

老蒋想着前两次复职,他都可以干成功事情,于是,想当然地以为第三次复职也可以,才说出:“这一次复职以后,我们革命的目标,是恢复中华民国,消灭共产国际……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复职的使命。”



只是人生没有永远的运气,老蒋也没有自知之明,他已经没有那个平台,整个时势都已经变了,按照他的个人能力,又怎么能实现他的革命目的呢?

中华民族的国运,在中国共产党这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