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一步欣赏白石老人的作品,应当研究他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发展过程,是很有趣味的事。并且,由这一点可以体会出,学不可陈陈相因,不能不知创造,而必须不断进步,永远追求现实。这样日子久了,必然有所成就。
老人画荷花,在五十多岁时才正式试笔创作。这幅荷花翠鸟(图64),花与叶的拘滞,荷梗的板滞,与一般学画花卉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他并在题跋里说:“懊道人画荷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尚未自信……。”这正是老人临摹阶段的尾期,李复堂、八大山人画的荷花也都临幕过多少次了,他想吸收二人的优点,创造出“得其中”的画来。实际上所画全未成熟。不过,白石老人画荷花是努力不懈的,所以,到了六十岁以后,就大见改进了。
在临摹里吸收了古人画荷花的技巧后,首先,他进行大量写生,画了很多写生作品。由于面对荷塘写生,所以,他向繁密的方向发展。这幅“为荷花寿第三幅”里,展开的荷叶十个,开放的荷花十九朵,未开的荷叶荷花尚不在内,真是一幅繁密的构图(图65)。从写生里老人体会到,画荷花宜繁不宜。一定要使画外有画,左右上下都要意趣无尽,才有荷塘茂盛的感觉。老人并在这幅画外题道:“余画荷花觉盛开之荷不易为。一日雨后过金鳌玉竦(北海公园大桥)看荷花,归来画此,却有雨气从十指出。”
经过写生再提炼,这幅茂荷,荷叶与荷花的画法与以前大不相同。全幅虽然只画了两个张开的大荷叶,和两个盛开的荷花,内容很简练,但在全幅的处理上,使人仍然感觉是在一个非常茂盛的荷塘里。这两个大荷叶墨气十足,中心部分向内凹进,叶的周围大笔淋漓,叶的中心空白着一笔不画,单用叶的筋络成放射状,就把荷叶的凹进部分描绘出来了。这两个大荷叶是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但反映出来荷塘的茂盛,并且衬托者荷花更娇艳了。老人常画残荷描绘秋天。这一大幅残荷里,莲蓬就有二十四个,再加上荷叶、荷花、荷梗、杂草,前后左右穿插茂密,突出地抓住了秋天漪丽的荷塘风光。
以上这两幅夏、秋荷塘景色,都是一般画家不敢尝试的。对于“残荷”,过去有人认为是表现颓废情绪的。实际不然。老人画“残荷”,所表达的风光并不“残”,而是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所以,人们也非常热爱老人画的秋塘风光。至于画面颓废不颓废,不在于所画是春,还是秋,而在于画家通过感情所表现的情调。老人惯用衬托的手法,或浓淡墨相应,或苍色与艳色相衬,才能表现秋日无限的情趣。
白石老人作画有繁有简。这幅作品(图66),非常富丽,穿插自然,很有“秋艳”的意境。但内容却十分简单,只有一墨二苍共三个破荷叶,两个残花将要凋谢,再有两个莲蓬,还有就是八条荷梗,再有就是一个蜻蜓。这张作品就在于布局前后左右穿插,变化无穷,设色浓淡相应,苍艳相衬的成功,使人产生简里有繁的感觉。
经过长期锻炼,老人从极灿烂繁密里走出来,有时非常简淡。一幅画只有一个莲蓬和一只蜻蜓,或只有两个莲蓬和一只蜓,表现也别有风趣,丝毫也没有索然无味的情调。“简”并不简单,“简”是笔“简”意不“简”,“简”也是从繁里走出来的(图67)。从这几幅荷花作品中,看到老人的临摹、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了解到,老人只面一个莲蓬一只蜻蜓就是一张引人人胜的杰作,和只是玩弄笔量的游戏毫无共同之点。
白石老人作画想象力极丰富,并充满乐观主义情绪,所以,常有出其不意的杰作画出来。九十二岁时画过一幅“荷花倒影”,一朵荷花盛开,它的影子映在下面的水里,因有清风吹动,影子也随水的波纹荡漾不定,一群蝌蚪都来追逐美丽的倒影。本来看倒影是人的事,蝌蚪是看不见的,这是老人觉得倒影可爱,用蝌蚪表达自己的理想而已。所以,这是富有被厚浪漫主
义色彩的作品。中国画中国倒影尚是争论的问题之一,但白石老人能随心所欲,想得到就画得出,不受任何束缚,画出倒影来反而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