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不聊星座,只是寥寥数语的初心。

论语说“智者乐,仁者寿”,但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坚守德行,却在而立之年早逝,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利他者平均寿命比适度利他者短5.2年,这些似乎都印证着民间“好人不长命”的残酷定律——这未必是命运不公,而是当善意失去边界,生命之烛便在过度燃烧中加速耗尽,仁德就成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很多年前,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寻了短见,传言众说纷纭,但在葬礼上她的母亲悲愤地说,公司领导长期给自己的女儿穿小鞋,还煽动其他同事排挤她,她不愿意得罪领导,更不想和同事撕破脸,所以长期失眠压力很大,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逝者已逝,那位公司领导却活得逍遥。这让人想起《伊索寓言》中那匹善良的驴子,它不断帮其他动物驮运货物,最终累死在途中,现代职场中的“便利贴女孩”现象正是这种困境的投影,现实中经常看到老好人悲剧的结局。好人总是在妥协,很多时候是违心的谦让,在违心的妥协中耗尽生命能量。当善意变成自我戕害的利刃,看似高尚的退让实则是慢性自杀。

善良的人往往共情能力还很强,在高敏感情绪中怜惜别人,同时又伤怀自己,每治愈一个受伤的灵魂,自己就要承受一份心理灼伤,深夜倾听朋友哭诉的知己,他们的心灵就像不断吸纳痛苦的海绵,终会在过度饱和中碎裂。身心俱疲之下还要背负起道德审判的重担,他们如履薄冰地活在“应该”构筑的牢笼里,像希腊神话中被解救的普罗米修斯,即便挣脱了锁链,仍要永远戴着象征道德枷锁的石环。当善意成为被绑架的人质,好人便陷入“做也错,不做更错”的生存悖论。

好人不易做,为仁者应以智慧加持,在给予与自保之间寻求和谐共生,真正的善良需要建立在对等与平衡之上,极致利他与完全自私都会导致系统崩溃。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得到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智慧,恰恰揭示了善意的真谛,也应该成为好人行事的准则。

人之初,性本善,成为好人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好”并不是无畏的牺牲,也不是一味地谦让,越是好人越要给自己的身心留出空当,适时冥想,我不是谁的子女,我不是谁的妻子,我不是谁的朋友,我不是谁的员工……我就是我,做一个“长命”的好人,首先要对自己好。

潇公公的原创内容涵盖星座、心理、情感等,欢迎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