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续航有望翻倍了!日本丰田汽车与京都大学等多家日本顶尖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开发出了一种革命性的铜氮化物(Cu₃N)正极材料,使全固态氟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达到锂离子电池的约3倍,重量能量密度提高至2倍!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有望从目前的600公里猛增至1200公里,彻底解决"里程焦虑"!这项研究已发表在1月13日化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这项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故事要从一个小小的原子说起……
锂离子电池的困境
张大同博士是京都大学的一名研究员,他和同事山本健太郎教授多年来一直在为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绞尽脑汁。
"锂离子电池已经触及天花板了,"张博士摇着头说,"资源有限,成本居高不下,安全性还存在隐患,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就在团队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发现点亮了希望的火花。
意外的发现
那是一个寂静的实验室夜晚,张博士无意中注意到铜氮化物(Cu₃N)材料上的一些奇怪现象。
"等等,这个材料的结构很特别,"他突然兴奋地说,"铜原子是线性配位的,周围有足够的空位可以容纳氟离子!"
这个灵光一闪的想法,成为了改变电池技术的关键。
氟离子:被忽视的明星
为什么是氟离子?
"氟离子是一种单价负离子,体积小,在固体中移动速度快,理论上比锂离子更适合作为电池的载流子,"山本教授解释说,"而且氟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远超锂,更加经济可持续。"
但长期以来,氟离子电池一直被忽视,主要是因为缺乏高性能的正极材料。
铜氮化物的惊人表现
研究团队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制备出了纯相的Cu₃N材料,并将其应用在全固态氟离子电池中。
结果令人震惊,测试时电池竟然达到了550毫安时/克的可逆容量!这几乎是常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20-250毫安时/克)的两倍多!
革命性的工作原理
那么,这种电池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容量呢?
秘密在于其独特的反应机理。在传统电池中,通常只有金属离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但在这个新电池中,氮原子也积极参与了电化学反应。每个氮原子可以释放三个电子,就像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收获了三倍的粮食!
具体来说,充电过程中,氟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同时铜和氮原子都被氧化;放电时,氟离子重新插入正极,铜和氮原子被还原。这种多电子转移过程大大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细节揭秘
研究团队采用了水热法合成Cu₃N材料,使用Cu₂O纳米粉末和尿素作为铜源和氮源。为了获得纯相的Cu₃N,反应物的均匀混合和合适的洗涤过程至关重要。
电池的固体电解质采用了La₀.₉Ba₀.₁F₂.₉(简称LBF),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测试电池在140°C的温度下工作,电压范围从-1.5V到3.0V。
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尖端技术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包括X射线衍射(XRD)、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等。
惊人的能量密度
理论计算显示,Cu₃N||LaF₃全固态氟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615 Wh/kg(重量比)和2900 Wh/L(体积比),远超传统LiCoO₂||石墨锂离子电池的488 Wh/kg和1300 Wh/L。
"这意味着,相同体积和重量的电池,我们的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张博士自豪地说,"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理论上可以从600公里提升到1200公里!"
挑战仍然存在
尽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研究团队坦诚,这项技术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首先,电池目前需要在较高温度(140°C)下工作,这对实际应用是一个挑战。其次,虽然Cu₃N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要达到商业电池需要的数千次循环寿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研究团队正在努力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并进一步提高其循环寿命,相信这些问题在未来几年内可以得到解决。
丰田汽车公司的参与显示了该技术的商业潜力,如果能够成功商业化,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电动汽车将可能在几年后上路,"里程焦虑"也将可能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Zhang D., Yamamoto K., et al. Cathode Design Based on Nitrogen Redox and Linear Coordination of Cu Center for All-solid-state Fluoride-Ion Batteries. 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147 (7), 5649-5657,DOI: 10.1021/jacs.4c12391
2、Zhang D., Yamamoto K., et al. Reversible and Fast (De)fluorination of High‐Capacity Cu2O Cathode: One Step Toward Practically Applicable All‐Solid‐State Fluoride‐Ion Battery. Adv. Energy Mater. 2021, 11(45), DOI:10.1002/aenm.20210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