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有液态电池产品相比,固态电池在安全与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安全两大痛点,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下半场’竞争的焦点之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2月15日召开的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说,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从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看,量产技术工艺有待成熟,2027年前后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围绕“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这一主题,与会者深入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在谈到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时说,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能量密度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欧阳明高还介绍了其团队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硅碳复合负极的研发进展。
当前,正值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forScience)结合升级的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值得关注的是,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30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构建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科研新范式,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技术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介绍了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以及相关创新研究。他说,材料科学方面,寻找合适的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理想状态下的固体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界面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此外,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德平说,经过近几年发展,全固态电池已突破关键技术,现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预计未来两三年,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公斤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他建议,行业需加快制定标准,持续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保持我国动力电池领先地位。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华军认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目前,比亚迪已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文/刘垠(科技日报)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