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盛夏,李志强攥着湖北蕲春技校的毕业证,站在武汉沌口开发区的天桥下。脚下是东风大道绵延数公里的工厂群,玻璃幕墙在烈日下泛着冷光。他在民营工业园的汽车配件厂找到了一个流水线的岗位,月薪3200元含夜班补贴,住进八人间的铁皮顶宿舍,床头贴着泛黄的《汽车构造原理图》...
打工人的逆袭之路
流水线上每分钟过38颗螺丝,他总在凌晨三点盯着传送带恍惚。直到某日发现B13工位的传感器误检率高达15%,想起培训时工程师说的”万分之一误差毁整车”他偷偷用午饭时间记录300组数据,将问题工位手绘成三维示意图。
三个月后的质量分析会上,当台湾经理怒斥良品率时,这个穿着褪色工装的小伙突然举手:“能不能给我三分钟?“在全场错愕中,他用手机投屏展示的Excel折线图,精准锁定工位夹具0.2毫米的位移偏差。总工程师当场调他进技术部见习,流水线上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
次年冬,沌口遭遇极寒天气。李志强在零下5℃的车间调试新引进的德国热成型机,发现欧洲参数不适用武汉湿度,独创”三段渐进式温控法”使良品率提升9%。年终表彰会上,他穿着用首笔年终奖买的藏蓝西装,从台籍厂长手中接过烫金的”技术革新奖”,背后的PPT定格着生产线实时数据大屏——这是他带着三个中专生徒弟,用Python写的首个简易MES系统。
转眼到了春天,车城西路梧桐新绿。已成为生产技术科长的李志强,正给二十名新人讲解智能工厂升级方案。下班后他总会绕道后官湖畔,那里有他刚付首付的89㎡小屋。窗台上,当年流水线用的那枚镀锌螺丝,被嵌在透明树脂里,在暮色中闪着微光。
欢迎你,来到武汉经开区就业。兴业在车谷,立业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