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排队被“翻牌”,工人慢悠悠比价

2月22日,广州海珠区康鹭新人力市场,一场招聘活动一开始便人潮涌动。制衣厂的老板们手持样品衣排起长队,焦急地等待着被求职者“选中”。

电子屏幕上“急聘裁床师傅”、“日结600元包食宿”的广告语格外醒目,然而摊位前的工人们却如同挑选食材般,拿着衣料仔细端详:“这缝线太细密了”、“一天工作12小时?承受不住!”

服装作坊主黄伟强急得焦头烂额:“积压着二十万件订单,十五台机器一半都闲置着!”他将日工资从500元提升至600元,但工人们只是扫了一眼样品便摇头拒绝:“这种活儿伤眼睛,得另外加钱。”

另一边,求职者们举着手机进行价格比较:“邻近工厂空调车间日结650元,你这儿却只有电风扇?”



为何薪资不断攀升,工人却仍然难以留住?

春节后本是服装行业的旺季,但今年老板们的忧虑加剧。国潮服饰的订单量大幅增长50%,手工刺绣、盘扣等传统工艺需求暴增,但即使熟练的钉珠工时薪涨至80元,仍然难以招到。

佛山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欧阳永泽表示:“我们提前一周开工,订单已经排到半年之后,但生产线上三分之一的缝纫机无人使用。”

更令人头痛的是“临时工现象”。工人流动性极大,旺季抬高身价、频繁跳槽已成为常态。

老板老周核算了一笔账:普通工人月薪从4500元涨到5200元,技术工人的涨幅超过25%,但工人干满两个月就跳槽去薪资“更高”的厂子。“今天招到3个,明天可能就走2个,生产线根本无法稳定。”



工人的考量:比起金钱,健康比钱贵

表面上看,日薪600元(月收入约为1.5万元)远高于普通白领,但工人们心中另有盘算。

我姑在广东制衣厂打过工,工资大概是8000到一万,计件的。

8千到1万的话至少上班12小时,而且吃饭都要赶快吃,抢活才有那么多,淡季没活工资就少。

我弟在制衣厂干两年,就说寿命要减少几年。赶货的时候他做到凌晨两三点,干了两个月,瘦了15斤,他就赶紧跑出来了。

还有的厂是这样的,流水线前面的是计件的,他们拼命做,后面全是计时的,计时的没那么快,就会积压很多下来。

厂长就说他们偷懒,让后面的人加班,加班费那时给他们才5毛钱一小时,现在的老板聪明得很!

你让计时的和计件比速度,怎么比?人家计件一个月万把块,计时一个月四五千,少了一半,计时工当然不愿意做了。



做衣服计件看快慢,还有工种不一样,单价也不一样,每个组都会有几个工资高些的,八九千上万都有,但都是要加班到很晚,正常的都在五六千,真都是熬出来的,太累了!

我姑姑干过快十年,落得一身病,她说:现在打死我、要饭我都不会去干了,我是85年的,从15岁干到二十四五岁,那时候经常赶货通宵,现在想想都恐惧!确实挣钱,但后来我的胳膊肩膀痛得要命。

所以招聘时有的老板抱怨“工人挑活”,工人们则反驳:“你们把高风险转嫁给我们!”

当老一辈匠人退休,谁来支撑庞大的国潮市场?

服装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现实:40岁以上的工人占据了七成,年轻人屈指可数。

一位“00后”求职者的一句话刺痛了整个行业:“我妈踩了20年缝纫机,才供我读了大学,难道还要我回去接她的班?”

即使月收入达到1.5万元,年轻人也嫌弃“流水线工作单调乏味”、“缺乏职业认同感”。



与此同时,老匠人们正被这个行业“透支”。52岁的裁床工李师傅每天弯腰10小时裁剪布料,月薪1.8万元,但他表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容易患上手抖、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职业病,挣的钱都用来支付医疗费用了。”

企业虽然明白问题所在,却无力改变现状——自动化设备可以裁剪布料,却无法完成手工盘扣;数字化系统可以管理订单,却无法取代老匠人的“手感”。

结语

海珠服装村的招聘困境:一边是潜力巨大的国潮市场,一边是人力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一边是老板拿着钞票求人,一边是工人拿着技术要价。

当“人口红利”消退,或许只有将工人从“流水线上的消耗品”转变为“技术合作伙伴”,才能破解这个难题。

毕竟,如果缺乏对劳动者的尊重,产业又谈何未来?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