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价格从500元降到180元,还是没人订。”

在三亚西岛经营民宿的胡飞(化名)刷着手机上的空房数据,苦笑着对凤凰网记者说。

他身后是一栋装修精致的海边小楼,旺季时这里一房难求,如今连保洁阿姨都提前回了老家。

这个春节,三亚民宿行业的热搜关键词是“腰斩”。

曾经动辄上千元的网红海景房,如今拦腰砍价也无人问津。

有从业者自嘲:“以前是躺着数钱,现在是跪着求客。”

但吊诡的是,三亚文旅局发布的春节数据却显示:全市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免税消费突破14亿元,热门景区依旧人山人海。

冰火两重天的割裂景象,揭开了中国中产旅游消费的深层变局。



一、民宿老板的困惑:降价为什么救不了三亚?

“淡季降价还能理解,但今年春节可是传统旺季啊!”

在三亚开了5家民宿的胡飞算过账:去年春节房价能飙到800元/晚,今年挂400元都少有人问。

为了止损,他甚至在抖音直播间推出“住三晚送跟拍”的套餐,结果评论区全是“太贵了,不如去泰国” 。

这种困境并非孤例。

春节期间的蜈支洲岛码头,游客排队两小时才能登船离岛的混乱场面刚上过热搜,转眼就被民宿降价潮抢了风头。



当地导游表示,她带的团里中产家庭明显少了:

“以前都是北上广深的白领,现在接的多是退休大爷大妈团。”

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2025年春节三亚酒店均价同比下降17%,民宿预订量锐减20%,但60岁以上游客占比却逆势上涨。

曾经撑起三亚高端消费的中产群体,似乎正在集体“出逃”。



二、中产旅游迁徙地图:从“奢侈海岛”到“性价比天堂”

“不是不爱三亚了,是爱不起了。”

上海白领林薇算了一笔账:

全家四口春节三亚游,往返机票2万+,五星酒店五天1.5万,海鲜餐每顿上千。

“还没算上游艇、潜水这些项目,7天烧掉5万块,够去两趟日本了。”

这种“价格焦虑”正在中产圈蔓延。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4年选择东南亚替代三亚的游客增长45%,其中家庭客群占比超六成。



而国内旅游市场更是“群雄并起”。

贵州民宿主理人阿杰这个春节忙得脚不沾地:

“我们房价1500元/晚,比三亚便宜一半,但配套溶洞探险、苗寨长桌宴这些体验,年轻人特别买单。”

在携程发布的《2024春节黑马目的地榜单》上,揭阳、泉州、景德镇甚至山东日照等冬季旅游小众城市热度暴涨200%。

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拍照出片、体验独特、日均消费控制在500元以内。



就连传统“平替”云南也玩出新花样。

大理某民宿推出“旅居办公套餐”:住满15天送苍山徒步向导,立即吸引大批远程办公的中产。

老板老周笑道:

“现在客人都带着电脑来,白天洱海边开会,晚上才出去玩。他们要的不是打卡景点,而是生活方式的切换。”

三、消费降级背后的升级逻辑

表面看是中产“没钱了”,实则是消费逻辑的质变。

麦肯锡《2024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78%的中产家庭将“情绪价值”列为旅游首要考量,价格敏感度同比上升23%。

这也解释了三亚的尴尬。

因为,这届游客开始用“性价比公式”计算旅行:三亚的阳光沙滩,是否值得多花三倍价钱?



曾在三亚开民宿的阿May转型做了旅行定制师,她明显感觉到客户需求的变化:

“以前客人问‘有没有私人泳池’,现在问‘能不能安排亲子农耕体验’;
过去比的是酒店星级,现在拼的是在地文化深度。”

这种转变在“Z世代”中尤为明显。

00后背包客小鹿刚结束环海南岛骑行:

“青旅50元/晚,路边摊吃椰子鸡,七天只花1200元。
三亚很好,但我不想为溢价买单。”



不止是穷游,就连消费实力雄厚的群体也在改变策略。

北京某私募基金经理陈先生,这个春节带着全家住进文昌的航天主题民宿:

“孩子看火箭发射,我和太太海边瑜伽,全家花费不到三亚一半。
现代中产要的不是奢华,而是精准的情绪供给。”

四、三亚民宿困局:内卷与突围的生死战

回看三亚民宿市场,价格战早已白热化。

西岛民宿数量三年暴涨10倍,150多家民宿争夺1000多常住人口的客流,结果就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有业主把房价打到100元/晚,还包含赶海工具和摄影跟拍。

恶性循环下,装修费200万/家的民宿,回本周期从预计5年拉长到10年以上

但总有人能在寒冬中找到生机。



后海村某冲浪主题民宿主理人Tina另辟蹊径:把定价权交给客人,按冲浪课时抵扣房费。

“旺季时,专业冲浪教练日薪2000元,反而带动房价回升到600元/晚。”

这种“体验付费”模式,正在三亚悄然兴起。

从黎族织锦作坊到深海捕鱼体验,民宿不再是住宿终端,而成为文化消费入口。



更聪明的玩家开始“用魔法打败魔法”。

三亚某高端民宿,联合小红书发起“打工换宿”活动:

设计师可用3天民宿使用权置换空间改造方案,立刻吸引大批KOL自带流量入驻。

老板Jason算过账:

“省下30万装修设计费,还赚到200+篇爆文,这比降价有用多了。”

五、未来的三亚:需要重新定义“奢侈”

当记者问胡飞是否考虑转行时,这个坚守十年的民宿主突然兴奋:

“你看过西岛的日落吗?那种粉紫色天空下,渔船归港的剪影,我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或许这正是三亚的出路。

当价格优势不再,唯有回归独特的在地性。



同程旅行报告给出启示:2024年海南“文艺+体育”新消费增长迅猛,年轻客群占比突破60%。

三亚某音乐节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策划“民宿+Livehouse”跨界项目:

“把民谣歌手请进庭院,住客免费听专场,房价立马涨30%还有人抢。”

而更大的机遇藏在“旅居经济”中。

随着远程办公普及,三亚某公寓推出“数字游民套餐”:

月付4980元包含独立工位、共享厨房和每周行业沙龙,立即吸引北上广深程序员群体。

运营总监李默说:

“他们白天做方案、写代码,傍晚冲浪,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三亚最好的广告。”



三亚民宿的困局,本质是传统旅游模式与新时代消费需求的碰撞。

当中产们开始用“情绪性价比”丈量旅途,当“打卡式旅游”让位于“沉浸式生活”,这场变革早已超出价格战的范畴。

正如三亚文旅局最新规划中强调的:“要让每一缕海风都吹来故事,而不仅是防晒霜的味道。”

或许当民宿不再执着于“卖房间”,而是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提案者,三亚才能真正找回失去的中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