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2025年2月16日(总第1018期)和2025年2月23日(总第1019期)。原标题为《九江大中路:从老街到现代商业街的演进》,在报纸发表时更名为《九江商业街区的历史演进》。由于网络文章的标题需要更直接和清晰,故改为《名街大中路的诞生》,这个标题也是笔者最初的定名。
文章在《九江日报·长江周刊》头版连载时署名为“月明晖”,这是笔者的另一个笔名。
全文超过一万字,故分为四期连载。
续前篇:
九江文史 | 名街大中路的诞生(一)
九江文史 | 名街大中路的诞生(二)
九江的市政改造启动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1927年10月。《江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六期详细收录了时任九江市市长傅良弼向江西省建设厅呈报的《九江市政厅开辟马路收用土地暂行章程》。这一文件的发布,意味着九江正式启动了大规模市政改造,包括收用土地、强制拆迁民宅等一系列举措。根据历史资料,大中路的主体建设大约在1929年基本完成。在大中路改造的同时,滨江路的建设也同步推进,滨江路工程的全部完工时间大约在1932年。
《江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27年10月
改造前的大中路,仍是由花岗岩石板(麻石条)铺设的老街道,路宽仅3.9米,狭窄的车马道与人行道彼此交错,改造前的大中路,路面由花岗岩石板(麻石条)铺设,道路宽3.9米,分为车马道和人行道两部分。车马道采用1.6米长、0.23米宽、0.12米厚的石板平缝横铺,而人行道则位于车马道两侧,各由四块约1.5米长、0.28米宽、0.08米厚的石板错缝竖铺而成。马路下方配有下水道系统。
沿街是低矮的砖木结构老式店铺、天井院、农舍与菜园,既有商铺,也有民居,呈现出一种民商交融、城乡交错的风貌。尽管老街的道路质量尚可,但狭窄的街道、低效的空间利用率,已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道路两旁混杂着一到两层的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的老式店铺,以及天井院(民舍)、农舍和菜园,呈现出民商、城乡交融的特点。尽管老街的道路质量尚可,但由于街道过于狭窄、店铺利用率低,已难以满足现代商业发展的需求。
西门外正街水灾摄影,约1920年代 供图:严耀喜
1927年的改造工程,使大中路焕然一新。西城墙被拆除,原本两侧的传统店铺与民居全部拆迁,街道被拓宽至10米,人行道增设至1.2米,原本被割断的城内外主街得以连通,形成了九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主干道。改造后,大中路的长度也有所延伸,东端起点从八角石延长至东门口(即如今南湖支路与浔阳东路交汇处)。
街道的扩展,意味着商业的扩张。新的大中路,成为了九江最重要的商业街区,商铺林立,店铺门面统一规划,街道更为宽敞,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使其从一条老旧街道,真正成长为一条现代化商业街。
改造后的大中路,1938年 图源:《东亚印画集》
五、大中路命名的历史背景
大中路的名字包含两个部分:“大中”和“路”。以下分别讨论它们的由来。
“路”并非中国传统街道命名的术语。在民国初期以前,街道命名以“街”和“巷”为主,如“东街”,如九江的“正街”“张官巷”,而“路”最常见的意义是指“官道”或行政区划单位,如“江南西路”。随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传入中国,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大城市,逐渐采用了“路”这一命名方式。这时的“路”不再仅仅指街巷,更带有现代化、系统化的城市街道规划特点。这一变化最早体现在租界、新建商业区及城市扩展和交通网规划中的街道命名,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长安路等。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商业和交通中心地带,“路”这一命名方式的普及,成为了街道现代感与国际化的象征。九江在这一时期拆城筑路,采用了这一新式命名方法,逐步形成了“大中路”“环城路”“滨江路”等重要城市干道。这一变化不仅是街道名称的更替,也成为了九江都市面貌转型的重要象征。
关于“大中”之名,目前几乎所有关于大中路历史的文章都这样描述:九江正街和西门外正街经过改造后被命名为“大中路”,以纪念国父孙中山。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大中路在此之前的名字其实叫“中正街”,是为了纪念蒋介石(字中正)而命名的。这段历史虽已淡去,但在民国档案中有明确记载。“中正街”的具体命名起止时间已不可考。从历史沿革来看,这一名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使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北伐战争第一阶段胜利时,二是八年抗战胜利之后,这两个阶段是蒋介石威望的巅峰期。建国之后,国内以“中正”命名的街道全部改名。例如,湖口县城的主街,原名为中正路,解放后改为大中路。
1926年11月6日,被北洋军阀统治了13年的九江得以光复。11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火车从南昌抵达九江,受到万余市民的热烈欢迎。因此,九江“中正街”的命名显然不会早于1926年11月。
《江西建设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929年9月
《江西建设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929年9月发行)中收录了九江市政府报呈的备案文件,其中提到:“大中路(旧称中正街)”。该文件的报呈日期为1928年12月,是大中路排水系统的验收档案。由此可推断,“中正街”这一名称的使用时间可能不足两年,甚至可能是个临时的名字。
为何将“中正街”改为“大中路”?显然,这并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否则应命名为“中山路”。1928年10月,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标志着中国在名义上的统一。在蒋介石威望如日中天之时,九江人显然没有理由将以“中正”命名的街道改为纪念孙中山的名字。那么,为什么不继续沿用“中正”之名呢?
笔者认为,“中正街”更名为“大中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城市规划的变化有关。随着道路改造和拓宽,新的主干道已与原来的“中正街”有很大不同。经过全面建设,部分路段已偏离旧“中正街”的位置,道路东端的起点从八角石延伸至东门,全长约1.3公里。“大中路”的命名,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旧“中正街”的延续与升级,并强调其位置和重要性,即一条更“大”的“中路”。
“大中”二字也蕴含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其可能源于“大中华民族主义”一词。这一思想出现于清末,被称为“大中华思想”,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其核心主张是汇集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构建统一的中华民族,从而形成共同的国族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国家。这一思想的标志性口号便是“五族共和”。孙中山吸收了梁启超的“大中华思想”,并将其融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然而,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发生变化。“五族共和”这一理念在后来转向了“民族自决”,强调各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大中华思想”因此逐步淡化。
图源:辛亥革命网
以上推测仅为笔者观点,目前尚无史料能够对“大中路”命名的确切缘由提供明确解释。作为近代九江最重要的一条商业街,也是贯穿全城、最宽阔且华丽的街道,其命名绝不可能是随意而为。或许“大中”二字蕴含多重含义,既强调了街道的规模和位置,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纪念了国父孙中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总统蒋介石,体现出这条街道在历史与文化上的多重意义。
未完待续,前两篇请点击阅读:
九江文史 | 名街大中路的诞生(一)
九江文史 | 名街大中路的诞生(二)